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校园健康 >> 查看内容

烦躁的大四毕业之际

2011-06-02 10:33:07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1096

    再过不到一个月,就又到了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时候。

    可就在临近毕业之际,5月24日厦门某高校大四学生却被发现死在宿舍里。

    警方初步判定该男生为自杀,其同学猜测该生可能由于心理压力大才选择轻生。

    这样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或许是在以极端的方式唤起我们对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的心理问题的关注。

    就业烦,感情也烦。在随机对200名大四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后,导报记者发现,如今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或许就如一个大学生在自己微博中的留言:“大四,就是一个烦躁的大四。”

    大四 就业也烦 感情也烦

    考研,不一定是为了继续深造,集美大学大四学生小晴(化名)就这样觉得。在她看来,考研已成了唯一能让她继续心安理得地伸手向父母要钱的最正当渠道。

    “我觉得这个社会很可怕,出了社会以后,我就要面对人心险恶、勾心斗角,我还没做好准备。”小晴说,所以她努力地考研,“我必须留在学校里,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做准备。”

    记者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一些毕业生,当年考不上,来年继续考,有的甚至考了好几年。虽然一直考不上,但仍坚持考研,因为害怕“就业”走入社会。

    让大四学生烦的,除了就业,一大部分则来自感情。毕业,就意味着分离,对大学里的情侣来说亦是如此。

    厦门某高校大四男生张晓辉去年连春节都没有回家,就是为了留在厦门陪女朋友,尽管这样做会伤透父母的心。“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的老家在广州,毕业后女朋友会留在厦门,父母又在广州给我找了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这意味着我们俩一毕业就要两地分居,以后能不能在一起都很难说,我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在一起的时间。”

    如今的大学里,像小晴和张晓辉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

    7成以上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

    近日,记者向厦门岛内外多所本科院校的200名大四应届毕业生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89份。

    调查发现,在厦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就业压力及感情问题成为造成毕业生心理压力的两大因素,其次是人际关系和学习效果。

    在就业压力方面,调查数据显示,75.6%(143人)的人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这其中有25.8%(37人)的人觉得自己一想到毕业就会感到焦虑。

    在感情问题方面,调查数据显示,55.5%(105人)的人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71.9%(136人)的人认为大学里的爱情很难有结果,而只有23.3%(44人)的人认为在毕业后会为了爱情放弃良好的就业机会跟随另一半到别的城市发展。在受访的学生中,目前有男女朋友的有93人,其中,有82.7%(77人)的人对两人的未来感到渺茫或没有把握。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13.2%(25人)的人表示会担心自己以后到社会上处理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7.4%(14人)的人担心自己的学习效果 (考级考证情况)不及别人。

    专家解读

    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普遍偏慢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端端告诉导报记者,经常有一些学生找她谈心,很多学生都有一个苦恼:不知将来去向如何?走入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要如何处理?而这个苦恼,大四学生体会更深,因为他们即将面临毕业。

    害怕步入社会,面对未来,一脸茫然。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巨东红表示,害怕步入社会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行为的“退行”,也叫做“退缩”。近几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较以往相比普遍偏慢,而且在如今的大学里,这样“退行”的人群正在慢慢地凸显出来。

    临近毕业,心理容易“过激”

    “大学生临近毕业,一般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过于兴奋,一种是过于忧愁,心理很容易失衡、过激。”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林赞歌介绍说,临近毕业,一些毕业生面临着情感分离,一些人还没找到工作,伤心、焦虑自不言明。而一些找到工作的学子,由于工作不理想,或是自己对走入社会还没做好准备,也会很焦虑,担心自己走入社会会不适应。而这段时间,毕业生的事情也比较多,忙毕业论文答辩、同学聚餐、各奔东西,各种心情混杂在一起。

    而家长对这个阶段孩子的焦虑心态,比较少关注。如孩子工作还没着落,可能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家长的心情也会间接影响到孩子。

    在林赞歌看来,无论找到工作与否,最重要的还是积极面对。没找到工作的,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机会总是有的;找到工作的,可为未来的工作做些准备,比如在做人做事、职场融入方面做些准备。

    要独自面对社会 心太乱

    科技中学陆豪老师认为,大学生之所以害怕步入社会,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太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招有工作经验的,而大学生这方面比较欠缺,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或者找到的工作岗位与自己的目标有落差,所以就不愿意去面对,害怕就业、害怕走出校门恰好是一种逃避方式,这需要慢慢去适应。

    再者,现在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严进宽出,很多大学生自从考上大学后就不怎么学习了或学习不用功。平时不用功,现在毕业了,你告诉他今后要自己面对社会,靠真本事吃饭了,他们能不害怕吗?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老师的呵护下长大,进了大学又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而社会却是残酷的“战场”。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每天充斥我们身边的负面新闻那么多,这就提前告诉大学生们,这个社会是残酷的,你准备好了吗?陆豪认为,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准备好的,他们精神上还没有“断奶”,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练,所以当他们即将面对这个社会时,内心是慌乱的,是恐惧的,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专家建议

    找到适合的对自己要有信心

    厦大外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端端说,经常有学生问她:“老师,你为什么这么成功?”对此,陈端端回答说:你只是看到现在的我,没看到80年代的我,我也是从助教、讲师一步步走来,一步步靠自己努力去争取,成功没那么容易。

    在陈端端看来,如今一些大学生找不着工作,有一大原因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级别风气”太严重。“他进了中银,他去了华润……大家都想去大公司锤炼,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去哪里才更符合自己的发展。”陈端端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当一个好将军的标准,并不是你驾驭了多少员工,最关键的还是驾驭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在找工作时,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大学生们也必须意识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 “摸爬滚打”的过程,走过了沙漠前面才会有绿洲。

    多些挫折教育培养就业意识

    在陆豪看来,要改变这一现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多给大学生挫折教育,学校家庭不要过分宠爱学生,有时候让他们碰碰壁也是好事;其二是改变现在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模式,实行劣质淘汰制度,对那些不学习、安逸享受惯了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威吓;其三是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早一点通过企业接触到社会,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四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大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多给学生就业的机会,注重学校学习和社会就业的紧密结合,不要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5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