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 应分阶段对症治疗
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感染性疾病科六年来收治各类患者上万人次
▲刘家俊主任医师为病人诊断。
感染性疾病科是第一医院杏林分院“从无到有”的科室之一,其学科带头人由原厦门中医院感染科主任、省内知名肝病和感染病诊治专家刘家俊主任医师担任。感染科的成立,大大提高了我市肝病诊疗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维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病例
隐匿性乙肝,悄然发展为肝硬化
35岁的黄女士,肝硬化已达中晚期,出现高黄疸症状,指标达700多,正常人指数仅20。做了多次检查,仍查不出原因,黄女士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黄女士转至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感染性疾病科后,医生对她反复做了多次检查,并将她的病理组织送到厦门大学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终于发现,她的肝组织中有乙肝病毒的DNA,也就是说,黄女士其实是个隐匿性乙肝患者。
刘家俊说,乙肝患者中有5%是属于隐匿性乙肝。正常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有肝炎反复发作的过程,而黄女士则从隐匿性乙肝直接发展为肝硬化。
刘家俊说,在临床上,对于长期不明原因的肝炎、肝硬化,应想到存在隐匿性乙肝的可能。而隐匿性乙肝往往会被忽略。如果存在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观点
慢性乙肝发展为肝硬化,平均时间30年-40年
慢性乙肝发展成肝硬化,平均时间在30年至40年之间,刘家俊说,在此期间,通过正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与延缓乙肝病情发展。
第一阶段叫耐受期。这阶段,病毒量很高,DNA病毒处于高水平,肝功能正常,暂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复查。
第二阶段叫清除期,也是最佳治疗时期。这个阶段,免疫系统开始清除病毒,同时损伤了肝细胞,表现为转氨酶的波动和病毒量的波动。这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外来的药物治疗与机体免疫清除双管齐下,乙肝病毒就较容易得到控制。
第三阶段叫免疫控制期。这时的DNA复制病毒量几乎检测不出来或是处于低复制状态,转氨酶正常,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有17%的乙肝患者,可以靠自身较强的免疫能力,达到这种状态。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有40%以上的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可以达到此状态。乙肝患者在这时期不需要治疗。
第四阶段叫免疫逃逸期,病毒为了生存而逃避免疫和药物等因素的攻击而产生变异,表现为转氨酶又开始波动,DNA的病毒量增加。此阶段必须坚持抗病毒治疗,否则,仍然会进展为肝硬化。
刘家俊强调,第二和第四阶段是一定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在第一和第三阶段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千万不要因为对乙肝恐慌而乱投医乱吃药,不该治疗时乱治,需要治疗时却错过治疗时机。
危重疑难
数百例患者治愈好转率达96.7%
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于2006年2月28日在杏林分院正式成立。科训是:诚信、和谐、求实、创新。该科成立后,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防治各类肝病、感染性疾病为主,严格按照肝病和感染病防治的各项标准,从人才引进、设备购置、科室管理和科室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科室的全面建设,医疗、教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在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肝、丙肝等)、其他肝病、不明原因发热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现在,第一医院感染科在各项感染性疾病诊治方面,特别肝病诊治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科为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的传染病教研室。
6年多来,该科共收治各类患者上万人次,其中危重疑难数百例,治愈好转率96.7%、疑难病例诊断明确率97.4%,深得同行的认可,为厦门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保障。
事业留人
4个平台上人才济济
科室成立之初,很多人不了解这个科室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都不愿意到这里工作,引进的人才对感染科的态度也十分冷漠。如今,希望到感染科工作的人络绎不绝。
“当初可以留在杭州,但我选择了厦门第一医院,至今不后悔,因为所学的知识在这里可以尽情发挥,实现自我价值。”在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的陈滟珊博士说。
陈滟珊博士原本是第一医院的医生,后来去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浙江的多家单位开出丰厚的待遇要她。面对高薪,面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她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一医院感染科,因为这里有吸引她的规划前景。
当然,感染科吸引的不只是一个陈滟珊,科室的4个发展平台上,正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才。
刘家俊说,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病理系统、病人随访教育系统和病原学诊断系统这4个系统,已经粗具规模,目前正朝肝病研究中心的方向发展,“这4个系统已成为人才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一个科室的12名医生中,有3名感染性疾病和肝病方面的资深专家、3名博士、3名硕士和3名学士,护理人员都拥有专科以上学历,“这在厦门乃至闽南的医院中是不多见的。”刘家俊说,目前,感染科正派选2名硕士继续赴外地深造,为人才提供提升空间。
感染科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坚持引进和留住人才。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中,我们选择事业留人。”刘家俊说,医院坚持事业留人,就是要构筑优秀的人才梯队,要让每名工作人员都觉得能在这里工作是一件“有面子的事”。
名家加盟
将举办“首届海峡肝病论坛”
近期,第一医院聘请了中华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肝病学会主任委员陈成伟教授作为该院感染科顾问。他每个月都要抽出两三天时间,到该院出特需门诊,开展学术讲座,指导临床教学与科研学术活动。陈成伟的加盟,使第一医院感染科如虎添翼。
刘家俊说,在陈成伟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感染科策划的“首届海峡肝病论坛”将于今年9月16日在厦门举办,海峡肝病论坛将聚集来自海峡两岸的肝病诊治方面的专家、学者。今后论坛两年举办一次,举办地点锁定在厦门或台湾。刘家俊强调,这个论坛若能顺利举办,厦门将能有效提高肝病诊疗技术,给患者带来福音。
对于感染科的发展,刘家俊说,将与普外科“内外”合作,完善诊疗。他举例说,有个患者,要切脾,但是又有肝硬化病史,必须先通过感染科将肝硬化的病情控制住,才能进行脾切除,这就需要感染科与普外科的良好合作。许多外科手术也需要感染科将患者的内部问题先解决,才能进行手术。
过去,肝脏疾病除了肝硬化外,甲、乙、丙、戊型肝炎占肝脏疾病的比例达80%。现在,肝炎疾病已发生变化,脂肪肝、药物性肝炎、酒精肝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刘家俊说,将来,科室将向代谢性肝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方向发展,将在总院成立肝脏疾病科,对急性、慢性肝炎,以及终末期肝脏疾病进行内外科联合,甚至进行介入治疗。
【专家简介】
刘家俊:主任医师,副教授。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委员,厦门医学会传染病专业分会主任委员。1982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任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长期从事感染病临床工作,并有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和国家级论文发表,与许多国家级、省级的学科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协作。1998年2月作为人才引进至厦门中医院传染科工作,任该科主任,2006年1月加盟第一医院。擅长各种感染病(特别是各种肝病、发热待查)的诊治。
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总院),每周一上午(杏林)
吴晓鹭:副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同年开始从事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临床工作。现任厦门医学会传染病专业分会秘书兼委员,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擅长各类肝病、传染病的诊治,对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门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总院),每周三上午(杏林)
张春凤:主任医师,1975年12月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医学系医疗专业。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0多年,有较扎实的内科系统理论及临床经验,具有解决内科疑难危重、急症的能力,尤其在感染性常见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杏林)
潘业: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临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精通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的急危重病的治疗,熟练掌握呼吸机机械通气、人工肝等各项操作技术,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及时正确地处理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
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总院)、每周四上午(杏林)
李立新:副主任医师,感染病学博士,厦门市感染病学科后备人才。199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后即从事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经验,独立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熟练掌握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对肝衰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有较深入的研究。
门诊时间:每周五全天(总院)、每周六上午(杏林)
【温馨提示】
5月1日,第一医院总院感染科(肝科)门诊将搬迁至三号楼负一层西侧(原眼科病房处);
6月1日,总院感染科(肝科)病房将搬迁至三号楼一楼西侧(原放射科处),请就诊患者相互转告,不便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