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 查看内容

甩不掉的电子依赖

2011-01-21 12:04:05生命时报admin查看次数:1004

信息太多损耗大脑功能 提笔忘字遗失传统文化

  如果手机一整天都没有响,你会不会觉得不习惯?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求助网络你是不是不知该怎么办?坐在地铁上,没有MP3、游戏机,时光会不会流逝的尤其缓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手机、电脑、DVD、数码相机、掌上游戏机、MP3、MP4,还有最新的IPAD……美国消费电子协会主席加里·夏皮罗日前表示,中国2010年消费电子产品零售总额预计占全球13%,已成为电子产品消费大国。近日,《生命时报》联合39健康网和上海平安医网的调查则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6397人中,七成以上人承认自己对电子产品有依赖性,一旦离开,会觉得生活很不方便。对于新出现的电子产品,35.26%的人有购买欲望,41.64%的人没有,23.10%的人选择“不知道”。

  越来越多、高速发展的电子产品不仅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无时无刻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它们让生活加速、方便快捷、越来越有趣,但也被人称作“电子海洛因”,成了我们生活中甩不掉的依赖。

  被电子“绑架”的生活

  27岁的小张是典型的宅男,在网络公司工作的他有三大宝贝:电脑、手机、平板电脑(IPAD)。平时工作,他一天8小时都在电脑前,就连午休时间都是和同事联机玩游戏度过。下班后,刚进入地铁,他就拿出MP3听歌,然后将手机连上QQ,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在微博上发言。回到家他开始抱着IPAD玩游戏,客厅里的电视永不知疲倦地播报着新闻。小张说,他毕业后工作的4年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这些带电的数码产品组成了他的生活。而问到如果没有这些电子产品他会怎样时,小张愣了一下,说道:“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会空虚吧,不,肯定是焦虑。”

  电子产品对生活的改变几乎是“革命性”的。有了收音机和MP3,听歌我们再也不用去剧院;有了电子邮件,传统的手写信件已经像大熊猫一样濒临灭绝;有了电子书,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见不到纸质书的踪影;就连运动也面临着被简化的危险,流行的电子游戏机WII,让打球不用去运动场,变成了在家挥挥胳膊就能做到的事……

  本报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人每天持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8小时,超过10小时以上的占37.2%。在学习、通讯、娱乐类电子产品中,六成以上人拥有1—3件,少数人甚至拥有15件以上。其中,手机、电脑、电视机的占有比例最高,从GPS导航仪到电子相框、掌上游戏机,只要能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就一定会有人拥有。美国之音广播电台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2010年的圣诞节礼物中,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荣登首位。在中国,送电子产品当礼物,也越来越成为一股潮流。记者的一位朋友,年底就一下子买了两个IPAD送客户。“电子产品越先进、功能越多,人们的生活也就越机械化,对其产生的依赖感越强。”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对本报记者说,它对生活产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远。

  从健康、情感到文化缺失

  提起网络,目前全球最流行的莫过于“博客”。《纽约时报》一篇最新报道这样说:“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博客作者觉得他们有必要24小时不停地张贴新内容。最终恶果是睡眠混乱和体重下降。过去几个月里,有3个博客作者死于和过劳有关的疾病。”在国内某论坛上,一个有关电子书的帖子中,有人是这样说的:“第一,即使为了眼睛,我也不想有一天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第二,想想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纸张,怎么会忍心有一天被冷冰冰没有任何手感、纯粹炫耀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所取代呢?这些让人上瘾的‘电子海洛因’,不仅对健康造成损害,还给我们带来情感和文化的缺失。”

  大脑严重受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沈扬表示, 除了电子产品所发出的辐射对健康有害外,其所发出的信息,也是一种被很多人忽视的伤害。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会不停地向大脑发出信息,过多的刺激会耗尽大脑的自然运作能力。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精神焦虑易怒。上班忘了带手机、电脑发生故障不能用,会让很多人有一种不安感。王国荣说:“是否对电子产品依赖很好辨别,关掉它们,看看你是否会觉得焦虑。”对电子产品依赖的人,会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减少或停止使用时就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反应。

  上瘾改变人格。电子产品会造成人们现实感的缺失和社交能力的退缩,甚至导致抑郁。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电子产品带给他们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危机和宣泄,甚至是疯狂和刺激的感觉。当对电子产品的沉迷到了上瘾成癖、丧失理智的程度,人格也会产生巨大的改变。

  遗失传统文化。《东方时空》栏目曾做过一个小测试,让中学生、大学生,还有一个国学博士写“尴尬”两字。令人吃惊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写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用惯了电脑,很多人会提笔忘字;游戏和电视节目取代了传统阅读,甚至看书都喜欢看网络小说。“传统文化可能就在这些闪光的屏幕中渐渐消失。”

  冷静面对电子产品

  2010年10月,重庆沙坪坝某重点中学的蒋老师在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没收了7部手机、4个MP4、2个PSP游戏机。“有个学生刚被收缴了一部手机,过几天手里又拿出一部。”蒋老师无奈地说。家长对孩子的纵容成了电子产品泛滥的原因之一。对此,专家们指出,成人与孩子是最需要冷静面对电子产品的人群,老人们则相反,需要多接触电子产品,跟上社会的脚步。

  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要适度。新兴的IPAD一出来,就变成了不少青少年的新宠;用电脑写作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更有甚者,一些婴幼儿也学会了拿着手机玩花花绿绿的游戏。英国权威心理学家阿里克·西格曼博士指出,各国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儿童接触电脑,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孩子更容易产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家长应规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晚饭后尽量不要看电视。电视和电脑应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以适中略低为好。

  成人面对电子产品要冷静。日本是电子产品大国,但公众对于新推出的电子产品却保持着一定的冷静,对新兴的“微博”,大部分人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对电子产品的反思,值得我们学习。在国际上,近年来也刮起一股“反电子邮件”潮流。有些公司规定,员工周五或周末不准发电子邮件,还有的公司要求一周内不准发电子邮件,以达到“亲身处理相互之间问题”的目的。

  老人要接纳电子产品。对于老人来说,由于晚年生活单调、孤单,家人应鼓励他们多“触电”,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比如用电脑上网等。既能不和时代脱节,又能丰富晚年生活。

  最后,专家建议,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最好多吃动物肝脏、菠菜、胡萝卜等含维生素A的食物,保护眼睛。每天喝两杯绿茶、吃一个橘子,可以抵御电子产品的辐射。看电子产品1小时,最好休息10分钟,可以减少对健康的损害。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1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