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高超治人所不治 世人称之“平民良医”
1月17日早晨8点,一代名老中医康良石因肺炎抢救无效病逝,享年93岁。
1919年,康老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7岁开始继承家学,24岁时参加南京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合格悬壶行医,始以治疑难杂症小有名气,继以精于治肝为著。1956年受命筹建厦门市中医院,后创建中医院肝病专科,学术上多有建树,从此自成一家,成为我国中医肝病学科奠基人之一,也享有“南康(良石)北关(幼波)”之美誉。
“中医肝病学”奠基人之一
从17岁开始继承父亲的衣钵之后,康老不单受制于传家医术,更是读百家书、受百家法,造就了他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也养成了他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治学风格。
而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病毒学家发现乙型肝炎抗原,对肝炎病原学研究进步十分迅速,形成了一系列对此病的新认识,康老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学科发展潮流,全面接受了现代医学对肝炎的一系列新知识,并自成一家。最终,形成了厦门中医院一直沿用至今的“康氏肝病疫郁理论”。
同时,在康老肝病学说里,十分重视中西医“双重”诊断,在辨病外,又注意中医辨证;在病因病机认识上,既运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临证分析,又能结合现代病因学探索肝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温疫分传”“湿热相因”“六郁相因”和“五行相因”等观点,不落前人窠臼。在治疗上,既分清表里、虚实、缓急,制订基本治则,又分别主证兼证,标本先后,随证施治;遣方用药除遵循传统的“方从法立,以法统方”外,还善于发掘民间验方草药,科学应用。正是康老这种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继承真理与开拓创新的相结合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了开创中医肝病学科奠基人之一。
从医65载誉满海内外
在65年的临床生涯中,康老不乏治人所不治之例。
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厦门原开元区政府一位干部罹重症肝炎,重度黄疸和臌胀,诸医束手。而年轻的康良石在那时就凭借着高超的医术果断地处理了该患者的病情,他一面将病情向市委领导汇报,一面处方用药,终于使其治愈,并且恢复正常工作几十年。
又如康老治菲律宾著名华侨领袖陈先生之父肝硬化腹水一案,当时患者已77岁高龄,面色晦暗,腹大坚满,舌质暗而有紫斑,脉沉细弦。肝功能重度损害,肾功能轻度损害。康老以臌胀方合田琥散为之处方,鸡鸣时服第一遍,上午服第二遍,见效之后加减进治,二个月后,症状全消。后以扶正固本调服,竟保无虞。此消息传出后,轰动马尼拉。而这样的例子,在康老的一生中多不可数。
有“平民良医”之美称
治肝用药,素以药价昂贵令许多患者望而生畏,如用干扰素治疗,动辄以万元计,即使中药治疗,虫草牛黄亦价格不菲。康老深谙病家之苦,对一般百姓患者,总以价廉有效之民间草药代替昂贵药物,如玉米须、猫须草、菜豆壳、栀子根、鬼针草、积雪草等,由于辨证精当,用药准确,取效甚佳。在治疗费用高涨的肝病领域,康老为患者着想的心思着实让许多患者备受感动,也因此有了“平民良医”的美称。
对于康老来说,给患者看病也不单是把把脉、开开药方,更需要给患者一个心灵的支持。因为肝炎患者,总是易于传变、难愈,忧郁难当,许多患者多被消磨了意志,而这时候的康老总是心平气和,充满自信地与病人交谈,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有取效,总是激励病人再接再厉,配合治疗。可以说,康老的微笑,已经成为治愈疾病的良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