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三头六臂” 难当儿科医生
记者带您近距离感受第一医院儿科
■儿科医生经常忙得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上厕所。
这里应该是医院工作环境最差的一个科室:此起彼伏的幼儿哭声、家长连珠炮般焦急的询问、候诊区里的电脑叫号声交相呼应……这就是儿科。然而,这仅仅是儿科给人的第一感观印象。儿科医生们感叹:“当医生累,当儿科医生更累。不单累,压力更大。”
而在所有“看病难”的问题里,“儿童看病难”最让人揪心。近日,记者走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为您还原一个感观印象之外的儿科及儿科医生们,这对于缓解“儿童看病难”,化解由此可能产生的医患紧张关系应该会有些帮助。
【特点】
“儿科就是哑科要耳听八方”
做了近30年儿科医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苏彩玉感叹:“儿科疾病变化太快了,到现在我也不敢说一接诊就能完全掌握病情。”儿科副主任、小儿神经专科主任医师陈玲也说,单凭儿科医生第一诊的十几分钟不能一锤定音,患儿病情是不断变化的,家长配合诊后观察很重要,出现病情变化时一定要及时复诊。
对此,儿科副主任医师连群说,儿科就是哑科,越小的孩子,症状越不典型。患儿不会讲述病情,只有靠家长的描述、医生的察言观色来判断病情。“哭声最响的患儿往往没事,而在一边静悄悄的,也许就是最严重的。”连群总结,当儿科医生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除了对患儿的详细检查外,只能从家长口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事实上,培养一个儿科大夫,至少需要7年,儿科对医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陈玲说,就拿心脏手术来说,孩子的心脏就像大核桃一样,血管细,皮肤也特别嫩,给他们做手术,要求医生的技术水平更高,也更加细心。
“当儿科医生不单忙压力更大”
苏彩玉说,每次接诊就像打仗,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上厕所。从早上8点到下午两点,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年近七旬的苏彩玉依然语调温和地询问每位幼儿患者的情况,碰上不合作的小患者,还要想法逗他们。她感叹:“当医生累,当儿科医生更累。”
“不单是忙,压力更大。”连群认为,给成人看病和给孩子看病完全不一样,很多家长因为不忍心孩子受苦,对医生总是不满意,儿科医生要承担的,是来自患儿整个家庭的压力。
在台湾,由于工作苦、累,且收入不高,很多年轻医师不愿踏进儿科。2003年,全台招收儿科住院医师,第一年有162人报名,2004年缩水到124人,比出生率下滑速度还快。为了鼓励医学院毕业生选择儿科,台湾提高了儿科医师待遇。
在第一医院有近40位儿科医生,是全厦门医院中儿科医生人数最多的,但医生们几乎全年都得超负荷工作,难得有完整的休息日,更别提节假日。
【现象】
一个孩子感冒,9个家属陪诊
上午10点左右,是患儿就诊的高峰时段。昨日,记者在这个时间来到第一医院儿科候诊区。候诊室的椅子上坐满了人,候诊区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陪诊家属,有的在聊天,有的拿着手机大声说话,还夹杂着孩子大声的哭喊声,诊室的叫号声在这喧闹的声音中很难听清楚。一名家属抱怨:“好吵啊,到处都是哭闹声,头都痛了。”
在儿科主任医师苏彩玉的专家诊室里,一名感冒的孩子就有9个家属陪诊,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父母,还有保姆。家属们你一言我一语,医生被包围在嘈杂的声音之中。相同的话,医生几乎都得重复三遍,家属仍在不停地咨询。
一些年轻父母缺乏儿童保健知识
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玲认为,一些年轻父母依然缺乏儿童保健知识。
她举例,以前遇上孩子便秘,家里的老人会把肥皂削成条状湿润后塞入孩子肛门,孩子不一会儿就能排便。而现在,陈玲接诊时不时就能碰上因为孩子一两日未排便,就深夜全家打车来让医生开甘油通便的家长。
陈玲说,她还碰上孩子腹泻,已重度脱水至眼窝深陷,几近休克了才来就诊的家长。她说:“甚至有家长在孩子肠套叠了20多个小时,最后出现肠梗阻、拉血症状才带孩子来就诊的。问诊时,家长还以为孩子是正常的哭闹。”
另外,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大部分患儿都是三五天就好了,但每年都会碰到十余个患儿由于病毒性感冒并发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或是脑膜炎,病死率很高。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观察和护理不够。
【提醒】
家属多理解医生配合治疗最关键
“在儿科医生和家长之间,都应该互相体谅。”苏彩玉呼吁,家属应多理解儿科医生,配合治疗最关键。她总结,家长配合越好,病情好得越快;家长不配合治疗,太多干涉意见,不仅容易导致病情误诊,也容易让医生不敢用药,耽误病情。
【提醒】
孩子服药后家长要注意观察症状
陈玲提醒家长,要多了解育儿方面的保健知识,特别是孩子服药后,应注意观察孩子精神好坏、脸色是否红润、呼吸是否均匀、是否持续高烧不退、是否长时间无尿或口干处于脱水状态。若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就诊。
还有些家长过于急躁,短时间不停地给孩子更换药物,对孩子的健康有害。
咳嗽也挂急诊,造成“急诊不急”
儿科就诊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每逢季节交替的前后两个月,患儿特别多;另一个是在每天上午10点左右。第一医院儿科门急诊一天大约有14名医生坐诊,平均每位医生每天接诊100余名患儿。
苏彩玉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烧超过38.5度的患儿才去急诊就医。而据连群说,在现在的儿科急诊里,不少患儿只是咳嗽,家长也给他挂急诊。“急诊不急”,占用了医疗资源,造成门诊拥堵。
【提醒】
分清孩子病情就诊避开高峰期
陈玲建议,慢性儿童疾病就诊应错开高峰时间,家长应分清孩子病情、症状选择就诊。针对儿童不同疾病,陈玲介绍,第一医院儿科特别开设了新生儿、呼吸、肾脏、消化、心血管、儿童保健、内分泌、血液、儿童重症抢救等专科门诊,针对儿童不同的疾病,进行专病专诊,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病情选择。
【门诊故事】
700克早产儿健康出院
今年,儿科组织新生儿联谊会时,一对父母抱着1岁的女儿,拉着儿科医护人员的手流下感激的眼泪。
原来,这是名早产婴儿,出生时仅700克重。她的妈妈是一名红斑狼疮患者,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她。出生后,她的血小板指数一直很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每小时就要观察一次她的小便,还要从她的鼻子往她的胃里每小时滴入0.5毫升至1毫升的牛奶,帮助刺激她的肠胃蠕动。不仅如此,护士们每天还要抚触她,教她吸吮的动作,让她出院前就能学会吸吮奶液。
第一医院儿科护士长许丽璇感叹:“她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生下这个孩子的,我们也一定要有救活她的信念。”孩子住院的日子里,身体情况好转时,护士们都很开心,要是身体出现状况了,护士们的情绪也很低落。
最后,女婴长到2公斤重,体重达标了,出院时,护士们还很舍不得她。
25年前救回的女孩当妈了
近日,苏彩玉在医院碰到一位25年前的患者阿红。阿红4岁时由于急性脑膜炎入院,由苏彩玉接诊。
当时,阿红在医院里住了1个多月才恢复了健康。如今,她已结婚,而且就要生宝宝了。阿红的母亲拉住苏彩玉的手说:“你看,阿红都要当妈妈了,都是您救回她一条命!”临走时,她还拉住苏彩玉的手说,您别太累了,要注意休息。
家属送来一袋花生感谢
苏彩玉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刚调来厦门时,海沧的一个男孩由于脱水住院,病情稍有好转,又突然抽筋发作。经过紧急会诊,确定他患了脑膜炎。经过治疗,男孩恢复了健康。出院后,家属带来一大袋花生要送给医护人员。医院规定不能收,家属就把花生搁在走廊角落,直到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