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已对“反式脂肪酸”进行管理
据新华社电 针对近日媒体报道较多的反式脂肪酸问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9日表示,卫生部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反式脂肪酸进行管理。
邓海华说,卫生部已组织开展反式脂肪酸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程序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张坚介绍说,2003年营养食品所就已经开始对我国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监测。初步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在0.6克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报道的水平。
据1999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欧洲8个国家中男性的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为2.4克左右,女性则为2克左右,且无数据显示该摄入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有明确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2003年版)中建议“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居民日均反式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的1%。
张坚说,这个1%折算出来大概一人一天的限量在2克左右。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还没有到那么高的水平,因为居民的饮食习惯跟西方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跟踪关注这个问题。200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动植物油脂、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的国家标准,2010年出台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国家标准,目前正在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继续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风险评估。
卫生部还要求,加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标签管理,生产者注意控制生产环节产生的反式脂肪酸,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组织生产经营,确保食品安全。
【相关新闻】
植物奶油使用在我市很常见
专家认为,对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不必太过恐慌
植物奶油=杀虫剂?最近,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了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其中又以洋快餐最为严重,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比例达到了95%。昨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岛内一些面包坊、奶茶店、超市,发现植物奶油的使用十分常见。
在面包店里,货架上面包标签上标注的成分,大都会有“奶油”、“植物油”、“起酥油”等等。店员解释说,植物油就是大豆、花生一类的植物油;至于奶油到底是植物奶油,还是动物奶油,他们也不清楚;而起酥油更是迷迷糊糊,完全不懂了。
面包师傅告诉记者,其实面包烘焙用的奶油,大都是植物奶油,因为它相较于动物奶油更加便宜,而且塑形、保质的效果也更好。
记者从各地的新闻报道中查到,大多数奶茶的主要成分,并不是牛奶、茶,而是调兑的奶精、茶粉!奶精的成分中,植物奶油占很大的比例。台湾曾专门测验过,一杯500CC珍珠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超出正常人的可承受限度。
但在街边的奶茶店里,购买奶茶的顾客还是不少。店老板告诉记者,几种奶茶里,原味奶茶卖得最好,因为大家都认为原味奶茶什么都不加,比较干净。“原味奶茶真的什么都没加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店老板笑了笑,什么都不肯说。
在超市里,植物奶油的使用,几乎遍布各种零食。从饼干、薯片,到巧克力、糖果,再到冰淇淋、布丁;甚至连方便面、色拉酱一类的食品、调料,都有“氢化植物油”、“植物黄油”、“植脂末”等成分。其实,这些都是植物奶油,成分都一样。
对于购买的食品中含有植物奶油,顾客普遍觉得影响不大。“以前就这么吃,也没出什么问题来。”正在买零食的黄先生,倒是看到过植物奶油的相关新闻,只是“儿子要吃糖果,连蛀牙都吓不住他,只能买少点,让他少吃一点。”
厦门市第一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对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并不需要太过恐慌。其实,摄取反式脂肪酸的承受限度是有差别的,像身体健康、运动量大的人,可以承受的量会高一些;而体态娇小,又缺乏运动的“办公族”,肯定是要差一些的。
另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只是多与少的区别而已。像大家认为是健康食品的蔬菜、水果,里面也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甚至连米饭都不例外。“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看,绝对比西方人要安全得多,因为正常的中式餐饮,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都比较低”。
还有,反式脂肪酸只是增加生病的风险而已,并不是绝对的会生病。“就像抽烟可能得肺癌,但不是所有抽烟的人都会得肺癌。”需要注意的是,油炸食品还是少吃比较好,因为即使是动物油、植物油,经过高温后,也会产生部分的反式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