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头发都献给病毒了
2008-04-19 08:45:0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895
乙肝病毒的发现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哈维·阿尔特(Harvey J.Alter)昨天说,人们实在没有理由将乙肝病毒携带者拒于千里之外。
正在厦门参加“病毒性肝炎:成就与挑战”的阿尔特和他的同事们还说,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要盲目用药,肝硬化比药对肝的伤害来得慢多了。
1963年,阿尔特和布鲁伯格发现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第一个乙肝病毒(Hepatitis C)的标志物,即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这位美国国际卫生研究院(NIH)输血医学部主任据说经常诗兴大发,在每次演讲前都要念一首诗,不过,很少人能听得懂。
在昨日的大会报告中,阿尔特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朗诵诗歌,不过,他的开场白还是让台下的科学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位严重谢顶的纽约人说,我并不是秃子,我有头发的,我把我的头发都献给病毒了。
不仅是乙肝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三十几年前,阿尔特还大力倡导献血员要经过乙肝病毒的筛选,当时的美国,接受输血的病人中,三分之一接受的血液是有病毒的,最终导致肝炎。
在输血病毒的筛选中,阿尔特还注意到出现一种新的肝病毒,他将其称为“非A非B”,当然,他并没有最终分离出病毒,后来,另一位科学家迈克尔·侯顿(Michael Houghton)和他同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克隆出了病毒,即丙肝。
由于阿尔特在消灭乙肝丙肝等输血传播疾病中做出的贡献,2000年,他荣获美国最高医学奖拉斯克奖(Albert Lasker)。
昨日,阿尔特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有人叫我为非A非B先生”
问:告诉您一个秘密,我们都叫您乙先生,在美国,有人称您B先生吗?
阿尔特(哈哈大笑):还有人叫我为非A非B先生呢!
问:在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曾一度达到10%,最近有所降低,但是,也是人数众多。不过,更重要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觉得自己备受歧视——一旦被人知道,总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人们不喜欢和他们同桌吃饭,不喜欢和他们发生过多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真的那么可怕吗?
阿尔特:实在是没有理由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他们一起工作、同桌吃饭、共用卫生间、拥抱等,并不会使健康人被感染,因为乙肝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并不会通过这些途径传染。
惟一有危险的是,和乙肝病人共用针头,或是发生性关系。
问:发生性关系会有危险,那么,是否意味着乙肝病人不能有性生活?
阿尔特:不,只要注射疫苗和用保险套就可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即乙肝病人要告诉你的伴侣自己的病情,提醒他(她)打疫苗。
肝硬化比药的伤害“慢多了”
问:在美国,人们如何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
阿尔特:绝大多数雇佣者并不会要求你提供血液检查的报告,甚至也没有人提出这类的招聘限制,当然,也有例外的,例如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其次,要生孩子的母亲必须做血液分析——一旦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孩子出生,就要马上打疫苗,这样就不会有事了。
问:在中国,不少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急乱投医,到处买药吃药,有什么有效药吗?
阿尔特:在这方面,我曾经的同事、现在在厦大工作的史维国正好有精彩的表述。
“在中国,所谓的防治乙肝药物泛滥是更大问题,绝对没有必要,你想,肝已经很累了,已经在受苦了,假如又吃一大堆药,药作用到哪里呢?第一个就跑到肝,更惨。”(史维国原话)
大家都在担心如果没有吃药,会转成肝硬化,事实上,肝硬化比药的伤害“慢多了”!
问:那么,乙肝和丙肝病人大概多少最终会转化成肝硬化,并导致肝癌?
阿尔特:早上的报告有提到这个问题,这和病毒种类、病毒量、患者的年龄等有关,例如,越年轻,转化成肝硬化可能性就越小。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在没有喝酒的情况下,丙肝变严重的概率就越低。总的来说,肝硬化是很多条件决定的。
“我不认为今后会有新型肝炎”
问:我们已
正在厦门参加“病毒性肝炎:成就与挑战”的阿尔特和他的同事们还说,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要盲目用药,肝硬化比药对肝的伤害来得慢多了。
1963年,阿尔特和布鲁伯格发现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第一个乙肝病毒(Hepatitis C)的标志物,即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这位美国国际卫生研究院(NIH)输血医学部主任据说经常诗兴大发,在每次演讲前都要念一首诗,不过,很少人能听得懂。
在昨日的大会报告中,阿尔特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朗诵诗歌,不过,他的开场白还是让台下的科学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位严重谢顶的纽约人说,我并不是秃子,我有头发的,我把我的头发都献给病毒了。
不仅是乙肝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三十几年前,阿尔特还大力倡导献血员要经过乙肝病毒的筛选,当时的美国,接受输血的病人中,三分之一接受的血液是有病毒的,最终导致肝炎。
在输血病毒的筛选中,阿尔特还注意到出现一种新的肝病毒,他将其称为“非A非B”,当然,他并没有最终分离出病毒,后来,另一位科学家迈克尔·侯顿(Michael Houghton)和他同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克隆出了病毒,即丙肝。
由于阿尔特在消灭乙肝丙肝等输血传播疾病中做出的贡献,2000年,他荣获美国最高医学奖拉斯克奖(Albert Lasker)。
昨日,阿尔特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有人叫我为非A非B先生”
问:告诉您一个秘密,我们都叫您乙先生,在美国,有人称您B先生吗?
阿尔特(哈哈大笑):还有人叫我为非A非B先生呢!
问:在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曾一度达到10%,最近有所降低,但是,也是人数众多。不过,更重要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觉得自己备受歧视——一旦被人知道,总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人们不喜欢和他们同桌吃饭,不喜欢和他们发生过多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真的那么可怕吗?
阿尔特:实在是没有理由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他们一起工作、同桌吃饭、共用卫生间、拥抱等,并不会使健康人被感染,因为乙肝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并不会通过这些途径传染。
惟一有危险的是,和乙肝病人共用针头,或是发生性关系。
问:发生性关系会有危险,那么,是否意味着乙肝病人不能有性生活?
阿尔特:不,只要注射疫苗和用保险套就可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即乙肝病人要告诉你的伴侣自己的病情,提醒他(她)打疫苗。
肝硬化比药的伤害“慢多了”
问:在美国,人们如何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
阿尔特:绝大多数雇佣者并不会要求你提供血液检查的报告,甚至也没有人提出这类的招聘限制,当然,也有例外的,例如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其次,要生孩子的母亲必须做血液分析——一旦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孩子出生,就要马上打疫苗,这样就不会有事了。
问:在中国,不少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急乱投医,到处买药吃药,有什么有效药吗?
阿尔特:在这方面,我曾经的同事、现在在厦大工作的史维国正好有精彩的表述。
“在中国,所谓的防治乙肝药物泛滥是更大问题,绝对没有必要,你想,肝已经很累了,已经在受苦了,假如又吃一大堆药,药作用到哪里呢?第一个就跑到肝,更惨。”(史维国原话)
大家都在担心如果没有吃药,会转成肝硬化,事实上,肝硬化比药的伤害“慢多了”!
问:那么,乙肝和丙肝病人大概多少最终会转化成肝硬化,并导致肝癌?
阿尔特:早上的报告有提到这个问题,这和病毒种类、病毒量、患者的年龄等有关,例如,越年轻,转化成肝硬化可能性就越小。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在没有喝酒的情况下,丙肝变严重的概率就越低。总的来说,肝硬化是很多条件决定的。
“我不认为今后会有新型肝炎”
问:我们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