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肝病专家陈成伟加盟第一医院
该院感染性疾病科如虎添翼,目前正在策划举办“首届海峡肝病论坛”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聘请中华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肝病学会主任委员陈成伟教授作为该院感染科顾问。他将在每个月抽出两三天时间到该院出特需门诊,开展学术讲座,指导临床教学与科研学术活动。陈成伟的加盟,使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如虎添翼。
据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福建省肝病学会副主委刘家俊介绍,今年,在陈成伟教授的领导和帮助下,感染科正在策划“首届海峡肝病论坛”。论坛正式举办后,两年一次,地点锁定在厦门或台湾举办。刘家俊强调,这个论坛若能顺利举办,厦门将有效提高肝病治疗技术,给百姓带来福音。
■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家俊在和患者交流
案例1 5岁男孩全身发痒,全家人5年没睡过好觉
5岁男孩闻闻,生下来后全身就不停地发痒。一家三口从闻闻出生后就没睡过好觉,要不停地给他挠痒。闻闻生长发育也迟缓,个子比同龄人小一号,看上去就3岁左右。四处求医,跑遍全国各大医院,做了无数检查,还是查不出原因。
偶然一天,在一个网站“好医生”栏目中,闻闻父亲看到了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吴晓鹭的介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吴医生。吴晓鹭医生接诊后告诉闻闻父亲:还有一个检查可能对确诊有帮助,那就是肝活检(肝穿刺)。闻闻父亲说:“孩子太小了,风险大。很多大医院也担心此事。”经过吴晓鹭副主任的耐心解释,权衡利弊,闻闻父亲同意做肝活检。
肝活检完成了,但病理检查给不出准确的结果,只能确定是肝硬化,但不知是何种原因。为谨慎起见,吴晓鹭与刘家俊主任分别联系北京、上海的肝脏病理专家对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还找到上海儿童医院的相关专家对闻闻的病情进行会诊。
最终,经几方专家的共同会诊,初步确定闻闻患的是罕见疾病,且属于遗传性疾病。找清症结后,马上对症治疗,仅两个月时间,闻闻的瘙痒就停止了,恢复正常。原来的转氨酶在100-300间波动,现在也恢复正常了,只剩60(正常人指数在40左右)。
刘家俊说,闻闻得的是先天胆道疾病,叫先天性特发性胆小管减少综合症。他解释,正常人的胆囊有很多分支,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是通过胆小管到达十二指肠,多余的储存在胆囊,而闻闻的胆小管比常人少许多,造成他的胆汁无法顺利到达胆囊,淤积的胆汁返流到静脉血液中流向全身,刺激末梢神经引发全身瘙痒。这种罕见的疾病,他们整个科室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由于闻闻的病情出生5年后才被确诊,闻闻的肝脏在肝穿刺时已经出现早期肝硬化,刘家俊说,在以后的逐渐治疗中,闻闻的肝硬化将逐步缓解。
闻闻的父亲特地制作锦旗送到科室,他感叹:“我们一家人终于能睡上好觉了。”他对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全体医务人员感激不已,他说,两位专家冒着风险给闻闻做穿刺,又谨慎地寻找全国专家进行进一步确诊,这中间少了哪一个环节,闻闻都可能没法得到确诊。科室医生的人文关怀氛围与谨慎医技可见一斑。
案例2 患上隐匿性肝炎,患者与死神几度擦肩而过
35岁的黄女士,肝硬化已达中晚期,出现高黄疸症状,指标达700多,正常人指数仅20。做了多次检查,仍查不出原因,黄女士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黄女士转至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感染性疾病科后,医生反复做了多次检查,并将她的病理组织送到厦门大学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终于发现肝组织中有乙肝病毒的DNA,也就是说,黄女士其实是个隐匿性乙肝患者。
刘家俊说,乙肝患者中有5%是属于隐匿性乙肝。正常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有肝炎反复发作的过程,而黄女士则从隐匿性乙肝发展为肝硬化。
刘家俊说,在临床上,对于长期不明原因的肝炎、肝硬化,应想到存在隐匿性乙肝的可能。而隐匿性乙肝往往会被忽略。如果存在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专家观点】
乙肝病毒感染,应分阶段对症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平均时间在30年-40年之间,刘家俊说,在此期间,通过正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与延缓乙肝病情发展。
第一阶段叫耐受期。这阶段,病毒量很高,DNA病毒处于高水平,肝功能正常,暂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复查。
第二阶段叫清除期,也是最佳治疗时期。这个阶段免疫系统开始清除病毒,同时损伤了肝细胞,表现为转氨酶的波动和病毒量的波动。这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内因外因一起作用:外来的药物治疗与机体免疫清除双管齐下,乙肝病毒就较容易得到控制。
第三阶段叫免疫控制期。这时DNA复制病毒量几乎检测不出来或是处于低复制状态,转氨酶正常,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有17%的乙肝患者,可以靠自身较强的免疫能力,达到这种状态。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有40%以上的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可以达到此状态。乙肝患者在这时期也不需要治疗
第四阶段叫免疫逃逸期,病毒为了生存而逃避免疫和药物等因素的攻击而产生变异,表现为转氨酶又开始波动,DNA的病毒量增加。此阶段必须坚持抗病毒治疗,否则,仍然会进展为肝硬化。
刘家俊强调,第二和第四阶段是一定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在第一和第三阶段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千万不要因为对乙肝恐慌而乱投医乱吃药,不该治疗时乱治,需要治疗时却错过治疗时机。
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简介
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于2006年3月在杏林分院正式成立,科主任由省内知名感染病诊治专家刘家俊主任医师担任。该科成立后,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防治各类感染疾病为主,严格按照感染病防治的各项标准,从人才引进、设备购置和科室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强科室的全面建设,医疗、教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在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肝、丙肝等)、其他肝病、不明原因发热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4年多来,共收治各类患者上万人次,其中危重疑难数百例,治愈好转率96.7%、疑难病例诊断明确率97.4%,深得同行的认可。该科为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为厦门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该科的科训是:诚信、和谐、求实、创新。
【专家简介】
刘家俊:主任医师,副教授。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委员,厦门医学会传染病专业分会主任委员。1982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任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长期从事感染病临床工作,并有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和国家级论文发表,与许多国家级、省级的学科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协作。1998年2月作为人才引进至厦门中医院传染科工作,任该科主任,2006年1月加盟该院。擅长各种感染病(特别是各种肝病、发热待查)的诊治。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总院),每周一上午(杏林)
吴晓鹭:副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同年开始从事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临床工作。现任厦门医学会传染病专业分会秘书兼委员,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擅长各类肝病、传染病的诊治,对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门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总院),每周三上午(杏林)
张春凤:主任医师,1975年12月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医学系医疗专业。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0多年,有较扎实的内科系统理论及临床经验。具有解决内科疑难危重、急症的工作能力。尤其在感染性常见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门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杏林)
潘 业: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临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精通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的急危重病的治疗,熟练掌握呼吸机机械通气、人工肝等各项操作技术,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及时正确地处理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总院)、每周四上午(杏林)
李立新:副主任医师,感染病学博士,厦门市感染病学科后备人才。199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后即从事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经验,独立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熟练掌握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对肝衰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有较深入的研究。门诊时间:每周五全天(总院)、每周六上午(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