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偏方解酒不靠谱

2009-01-17 08:51:0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1599
 过量饮酒会醇中毒

  酒精的学名叫乙醇,它原本是工业原料与溶剂。由粮食加酒曲酿成的酒不是纯粹的乙醇,而是含有不同成分的小分子酯,还有低于0.2%的甲醇的混合物,所以有芳香气味。

  酒极易经胃肠道吸收,饮用后30~60分钟可吸收80%~90%,并分布到全身含水的组织中,且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吸收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先由乙醇脱氢酶将乙醇氧化为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氧化成乙酸酯,最后转化为乙酰辅酶A,并经三羧酸循环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所谓醉酒,就是发生了乙醇的急性中毒。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最后抑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代谢的结果是葡萄糖异生减少、甘油三酯蓄积、蛋白质合成抑制和血清尿酸增高等。此外,酒的甲醇含量虽然很少,但喝一斤酒的人同时喝进了约600mg甲醇,其危害要比乙醇严重得多。

  酒量基本是由先天决定的

  酒量小的人即使常喝,其酒量也只能有小量提升。因为酒在人体内的代谢需要由乙醇脱氢酶等进行转化,而所有参预代谢的酶都是由DNA决定的。可以说,人的酒量基本是由先天决定的。就算是酒量非常大的人,一次饮酒超过300mg/kg(折合二锅头约7两),哪怕是在两三个小时中慢慢喝下去的,也会进入中毒状态。很多人想借助药物的力量解酒,好让自己在酒桌上豪迈一番,但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没有药物能提升酒量

  酒进入人体后发生的这些复杂变化,决定了不可能有简单的解酒方法。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种药物能提升酒量,也基本上没有哪种药物能解酒。各种刊物和网站上介绍的解酒药方至少有40余种,介绍解酒剂的广告说“用了它,喝了酒能舒服点儿”,还说“能减缓乙醇氧化为乙醛的过程,使酒量提升两三倍”。对这类既未说明原理、也未提供实验数据的广告,公众不可当真。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一组科学实验报告验证了8种常用解酒物质的作用:托芬那酸(止痛药)、心得安(神经受体阻断剂)、托烷司琼(可治疗恶心、眩晕)、干酵母、果糖、莴苣提取物、洋蓟和仙人掌果。但是实验证明,这些方法既不能清除体内的乙醇,也不能干扰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醉酒症状。

  中医认为,中草药苦参、菊花、枳楝子、葛花、葛根等可以化湿健胃、温中止呕、行气宽满等,能缓解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等症状。各种水果、蔬菜,如葡萄、柚子、西瓜汁、芹菜汁、西红柿汁对酒后反胃、恶心都很有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醉后护肝。

  民间传说得最多的是醋能解酒,理由是食醋中的有机酸可酯化乙醇。事实上,饮酒后1小时,胃肠中已基本无乙醇原形物存留,何谈酯化?当然,这种作用虽无大用,但也无害,如有需要不妨一试。

 

  不妨一试    喝醉了怎么办

  一般醉酒  好好睡一觉,注意保暖和防止因呕吐所致的吸入性肺炎。如身边有现成的上述“解酒物”,也不妨一用,使症状能减轻多少就减轻多少。

  严重醉酒  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1、B6和烟酸等。也可用纳洛酮治疗。纳洛酮是阿片肽的特异性拮抗药,治疗重度急性乙醇中毒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逆转乙醇对肝脏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代谢障碍,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治自由基损伤。

  具体用法为:0.4~1.2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注射0.4~0.8mg。重度中毒时可静脉注射0.8~1.2mg,30~60分钟重复注射0.4~0.8 mg,至患者神志清醒为止。少数极重患者的用量可控制在2.0~2.4mg。发生呼吸衰竭时可用呼吸器;注意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积极防治脑水肿和肝脏损害;避免使用吗啡和巴比妥类药物;极严重者可用血液透析治疗。

  因长期酗酒而产生的慢性酒精中毒不属醉酒解酒范畴,故不在此介绍。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6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