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今天你感觉到幸福了吗?

2010-06-02 09:05:2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1262

   校园血案、富士康“十二连跳”,过去的两个月里,不同而又相似的悲剧一次次地震撼着中国。对于原因,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我们不幸福。”为什么不幸福?不幸福的累积又带来了什么?“十二连跳”之后,人们开始检讨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然而值得关注的,其实是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


   “我现在在20楼楼顶,我想死。”听筒里,女孩子的哭声断断续续,似乎随时会被呼呼的风声淹没。


   两小时后,女孩在医生的劝说下回家了。家里的父母不会知道,女儿曾经攥着一张成绩单站上了自家的楼顶。楼上楼下的距离,可能在一瞬间拉长到永远。


   对于这样一幕,仙岳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5395159的医生并不陌生。每一个月,他们都会接到3-5个这样的高危电话。最多时一天有3个。


   上个月,富士康员工“十二连跳”轰动全国。在悲剧的催化下,自杀问题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仙岳医院的相关人士说,危机干预热线平均每天接到近20个电话中,大约3.6%是有明确自杀意图的高危电话。


   企业心理热线员工及配偶、父母都不太愿拨打


   “十二连跳”之后,一些企业为员工开通了心理热线。


   一家外资银行的员工告诉记者,她所在银行早已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不仅员工本人,就连配偶、父母等也可以使用。可是愿意拨打的人并不多。


   仙岳医院的相关人士说,公司内热线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它的保密性受到怀疑。人们担心自己的声音被熟人认出,担心在热线中倾诉的问题,会传到领导、同事的耳朵里。而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因此,与陌生人说话——类似5395159这样的社会干预热线,才是危机干预的最好工具。


   六成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今年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仙岳医院副院长巫斌递交了一份题为“建立我市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提案。提案中写道,根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


   他建议我市高校与公安110、仙岳医院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等合作,实行资源共享,提高对高危人群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巫斌说,尽管多数高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系统,配备有心理辅导老师,但面对庞大的问题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学生向校方求助,会担心隐私问题。同时,学校的心理辅导仅限于上班时间,与学生的课业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作用。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是正常的,经历危机对大学生的成长也很有意义,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建立心理危机的报告预警、应急处理系统。”巫斌说。


   他建议拉起这样一张四级防护网: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互帮互助为第一级;辅导员和班主任为第二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为第三级;医院治疗与家庭护理为第四级。


   温饱问题解决后对精神方面更高的要求却难获满足


   “我想杀人。”上月校园血案频发的日子里,5395159曾连续接到四五个这样的来电。


   一位30多岁的白领打进电话。他告诉医生,自己性格内向,与同事的关系不是太好。不久前办公室里有东西失窃,同事议论时怀疑到他。看到血案的新闻后,他也产生了杀人的念头。


   如果说,“十二连跳”还仅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一个月前校园血案的集中爆发,就已危及公共安全。


   “校园血案的集中爆发,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心理问题积累的结果。”仙岳医院心理门诊部主任张晓阳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温饱已基本得到满足。于是,曾经被压抑的精神需求开始释放。人们希望被尊重,被关心,希望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需求的增长却遭遇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与挫折,失望、愤怒、焦虑不断积累。


   在情绪缺乏纾解的情况下,精神疾病正日益呈现高发态势。 


   许多市民年年体检  “心理体检”却无人问津


   “精神卫生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政府乃至全社会的责任。”仙岳医院院长王文强说。在他看来,心理精神问题预防、诊治、康复、危机干预的“防护网”亟待完善。


   不过这张“网”希望保护的对象们似乎并不领情。


   上周六,一个网络新词诞生了:“被精神病”。此事源于《瞭望东方周刊》的一篇文章。文章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组数据称,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对此,绝大多数网民无法接受,甚至声称“统计者才是精神病”。


   网民的评论暴露出这样一个事实:在许多人眼中,精神疾病=精神病=疯子。  


   王文强说,精神疾病并非只有精神分裂症一种,抑郁、躁狂、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都在其中。以往,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为“性格问题”、“心理素质很差”……其实这是一种病症,很多时候单靠谈话开解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辅以药物治疗。只要及早干预,就可以控制在萌芽状态。1块钱的预防费用,可以顶得上10-100块钱的治疗费用。


   不过,对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还远远谈不上一种习惯。许多市民年年体检,可“心理体检”却无人问津。心理诊察、心理咨询也没有纳入我市的医保目录。


   “人感冒了,会发烧、咳嗽、流鼻水。然后大家就知道吃药或者上医院。心灵也会‘感冒’。”巫斌说。“总睡不着,老想吵架,一直想一个问题,这就是‘感冒’的症状。如果持续一周以上没有改善,就应当找专业机构就诊。”


   王文强说,精神卫生甚至得从胎儿时抓起。在怀孕时准妈妈们就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如果总是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将来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就会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建议】


   精神卫生立法  厦门应走在全国前列


   “不通过立法,明确各方尤其是政府的责任,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杨益坚说。他认为,面对当前形势,我市的精神卫生条例急需提上议事日程。


   事实上,早在3年前,精神卫生问题就已进入我市立法者的视野。2007年,市人大启动相关的立法调研,2008年形成立法调研报告,并草拟了《厦门市精神卫生条例(草案)》初稿。


   不过当时有消息称,《精神卫生法》即将颁布,因此此项工作被暂时搁置,以等待上位法的出台。然而,从1985年起草至今,《精神卫生法(草案)》已“难产”了25年。


   “早在1800年,英国便颁布了《精神错乱者法》。精神卫生法在东南亚覆盖了95%的人口;即使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也有59%的国家制定了精神卫生法。国内的上海、宁波、杭州、北京也已出台地方性法规。”杨益坚说。


   他认为,在上位法迟迟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厦门可以利用地方立法权先行先试。作为文明城市,厦门应当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关新闻】

 

   近12万名家属受精神病患拖累


   市人大的调研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精神疾病的治疗率在30%以下。在最易导致残疾的四种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仅有30%左右得到巩固治疗,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率不足10%,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率不足5%,强迫症则低于8%。每年发生的精神病人肇事案例高达80多起。


   根据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拖累6个家庭成员的学术研究结果,仅我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会拖累近12万名家属。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2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