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仅二成残疾儿童做康复训练
我市特需儿童学前教育薄弱,社会对康复训练认知不足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儿童们都在欢乐庆祝自己节日的时候,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却对这个日子几乎没有认知。因为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这些孩子需要进行特殊帮助与康复(以下称“特需儿童”),主要包括聋儿、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和智障儿童。市残联副理事长蒋鸣表示,目前我市估计有近千名特需儿童,但正在接收康复训练的只有200多人。我市目前康复教育机构、康复训练专业人才都存在一定缺口,特需儿童的学前教育仍然比较薄弱。
儿子的话让母亲泛泪
“妈妈,你要不要去漂流?”一句稍显含糊的稚嫩童音,让坐在特殊需要儿童援助中心语言训练室的廖女士两眼泛出泪光。儿子罗浩(化名)刚刚6周岁,因为丧失听力,4岁多的时候罗浩依然不会说话。经过一年半的语言康复训练,小罗浩现在基本掌握了语言功能。
小罗浩并不是一个特别个案。据特殊需要儿童援助中心负责人林永鸿介绍,只要智力正常、听力补偿到位、在7岁之前接受康复训练的聋儿99%都能回归主流社会。“7岁以前是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的黄金阶段,我们称之为抢救性康复。错过了黄金期,残疾儿童可能终身残疾,将来只能被家庭和社会养护起来。今年4月以来,已有20多名特需儿童顺利从援助中心毕业,进入小学和幼儿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综合康复有效率达95%。”
根据推算,我市学龄前残疾儿童有1000多人,但目前,全市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儿童只有200多人。
社会对康复训练
普遍认知不足
“整个社会对特需儿童康复训练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蒋鸣说,主要问题在于不少家长不愿接受孩子残疾的事实,担心一旦办理残疾人证,将在社会上受到歧视。有些聋儿家长认为佩戴助听器后,只要孩子能听见声音就可以,或者直接将聋儿送进聋校学习手语,不需要专业康复训练。另外,一些脑瘫儿童家长将孩子当作病来治疗,不接受康复训练。
为了鼓励特需儿童走出家庭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我市出台了对四类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政策,每个儿童享受每月1100元-1400元不等的康复补助,基本上能够满足一般家庭康复的支出。“目前整个社会还缺乏足够的认知。”蒋鸣说,特需儿童的训练,是一个团队概念,需要老师、家长的紧密配合,还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
康复机构不足也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全市目前只能为近300人提供康复服务。林永鸿介绍,目前岛内的康复需求基本能满足,而岛外除了同安的聋儿语训班,其他各区康复机构基本是空白。据悉,市残联已着手与岛外各区讨论改变这一状况的办法。康复资源的布局将来会做调整,向岛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