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胃肿瘤,内镜轻松剥
海峡名医网讯 通讯员 陈志峰 一45岁佘姓市民,平时喜欢应酬,有事没事都喜欢喝上几盅。3个月前他感觉下腹有点疼痛,以为是普通胃痛,就自个到药店去买了一些胃药服用,也不到医院去看病。就这样时痛时好地拖延了几个月。周一晚上他又和朋友喝酒,喝完酒后腹部出现剧痛。想着自己再也熬不过了,他赶忙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来求诊。
接诊医师刘明博士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在佘某的胃窦部有一长半环形条状隆起糜烂病变,病变性质肉眼难以准确确认,随即利用活检钳钳咬数块病变处粘膜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一种非常特殊类型的腺瘤—锯齿状腺瘤。因为此类腺瘤发生在胃粘膜内极为罕见,且癌变率较高,无药可治,故刘明博士决定采取当今最现代的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对病灶实施完全切除,以免除后患。
经过缜密术前准备,昨日刘明博士对佘某实施了此项胃镜下微创手术。刘明博士娴熟操作胃镜,合理运用多种内镜辅助治疗器具,在内镜明视下使用针刀对病灶环周电灼标记,注射针向病灶粘膜下注射特殊液体分离病变粘膜和肌层,钩形电刀环周切开粘膜层,绝缘电刀剥离病变粘膜等一系列精确而复杂的高难度操作后,病灶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粘膜最终被完整剥除脱离胃壁,并被取出体外,切除标本达半个小拇指指头大小(3.0×1.5×0.5cm),胃窦部手术创面平整,胃壁肌肉层清晰可辨,四周边切缘光整。整个操作过程顺利,仅耗时不足1小时,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术后大块切除病变粘膜经过病理检查再次确诊为胃窦锯齿状腺瘤,且切缘干净无腺瘤组织残留。这种锯齿状腺瘤发病率极低,且多发生在结肠,发生在胃窦实属极为罕见。文献检索显示至今国内尚无报道,国外文献报道也仅有7例个案报道。刘明通过当今最先进的内镜治疗技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完整切除的胃窦部如此大小的锯齿状腺瘤为世界首例报道。
刘明博士指出,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各类环境条件的影响,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最常见的是结肠腺瘤,而决大多数结肠癌是由腺瘤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及时早期发现结肠腺瘤并进行镜下完全切除是预防结肠癌发生的最佳途径。对年龄超过45岁的尤其是有结肠癌和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实施定期的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消化道腺瘤在早期比较小,往往没有特别症状,难以引起人们注意而到医院体检是阻碍结肠癌早期发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患者一旦出现腹痛、便血、腹泻和体重下降表现,多数属于癌症晚期,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措施,患者的5年生存率都不理想。
刘明博士介绍说,以前患者做胃肠手术,动辄要开堂剖肚,现在由于内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治疗技术都不需要腹壁切口,而是在内镜下经口或者肛门将胃肠镜插入食管、胃腔和肠管内对病变实施各类治疗,消除病变,其具有痛苦少、疗效高、花费低、恢复快的优点。鉴于近年来胃肠恶性肿瘤高发的态势,他认为30岁以上的市民最好每几年做一次胃肠镜的检查,做到早防早治,可以大大降低恶性胃肠肿瘤的发生率。
专家介绍:刘明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现代消化内镜的诊疗技术的应用,在消化内镜的诊疗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但掌握多种消化内镜现代高难诊疗技术,如超声内镜检查、食管支架置入、癌前病变及早癌的粘膜剥离术等,还独自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家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新型气动式套扎器,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不但可以完成对消化道动静脉血管破裂出血的高效安全的套扎止血治疗,还能够对许多消化道粘膜早期病变和小型病灶等实行快捷简便的内镜下治疗,收到了极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