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盯上中青年人
酒足饭饱去洗脚,老板猝死
心脏猝死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近年来中青年发生猝死的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就在前不久,一位30多岁的企业老板因突发心脏病被送到中山医院。这名钟姓老板早早就发迹了,平时热衷于应酬,吃得肥头大耳。他工作太忙的时候偶尔会感到胸口发闷,他也不以为意。一天晚上,他和客户拼酒,酒足饭饱之后去“洗脚”,客户和他说着说着发现他没了回应,以为他是酒喝多了睡着了,可等了一会儿,看他一动也不动,连以前惯有的呼噜声都没有了,客户感觉不对劲,过去摸他的鼻息,发现他竟然已经停止呼吸!送到中山医院时已经不治,医生判断为心脏猝死。
中山医院副院长、心脏病专家王挹青教授指出,心脏猝死年轻化,除遗传因素外,还与年轻人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良等因素有关:喝酒、抽烟、熬夜、缺乏锻炼等是医学界公认的损伤身体的生活方式,加上长期高脂高热饮食,就可能引起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狭窄或堵塞,引起猝死;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也会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梗进而引起猝死。
部分心脏猝死有遗传倾向
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脏猝死。但是,也有一部分心脏猝死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往往发病突然,没有明显先兆,多见于年轻人。
厦门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姜朝晖主任医师说,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突然心脏猝死,有的年轻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在睡梦中猝死,研究发现,他们并没有冠状动脉病变,而是心脏电生理发生紊乱,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猝死。这部分人群的心脏存在结构功能异常,但有时候通过体检不一定能查出明显病变,发病有遗传倾向。
专家呼吁普及心脏急救常识
若有人突发心脏病,及时电除颤和心肺复苏能大大减少死亡率。
姜朝晖告诉记者,在一些欧美国家,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电除颤仪就像消防栓一样是必备的,且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以便有人突发心脏病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电除颤救治。
姜朝晖认为,除了在公共场所加强急救设备的配置,在普通人群中普及心肺复苏操作也是必要的。有时,看似简单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也能将急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链接】
气候炎热心脏猝死高发,王挹青教授建议,防治心脏猝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适量运动并保持平和的心态。多饮水,适当补充盐分,注意防暑降温。
2.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若经常觉得胸闷、头晕、睡眠不好,应定期进行专科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3.很多病人因害怕惊动家人、夜间发病不愿就医等而延误治疗。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时间就是生命,病人只要出现胸痛、胸闷,应立即呼叫“120”急救系统。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志峰 高树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