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15年前接受腹腔镜手术

2009-09-05 10:24:0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1160

亲友惊奇:“第二天你怎么就下床了?”
二院举办腹腔镜手术15周年座谈会

    (海峡名医网讯 刘蓉 蓝玉培 赖爱华)林老师今年50余岁,是我市某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是名“吃螃蟹”的勇者。15年前,她成为我市首批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之一,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

    近日,市第二医院海沧分院举办腹腔镜手术15周年座谈会。最早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数十名患者受邀参加,医院还为他们进行全身体检。

    三个小洞、第二天下床  亲友啧啧称奇

    回忆“吃螃蟹”的经过,林老师笑称,新技术让她和身边的亲友当时都啧啧称奇。

    从还是大姑娘开始,林老师就有胆结石史,之前一直吃中药缓解症状。1994年春天,在一个上午的第二节课上完后,她到开元医院体检。做完B超检查,医生让她直接拿着报告单找外科主任。

    外科主任刚看到报告单,大声问,“病人在哪里?”看着医生一副紧张模样,摸不着头脑的林老师刚表明自己的身份,他斩钉截铁的说,“你要马上住院,赶紧手术。”“我才刚从学校出来,还没请假呢。”林老师话还没说完,外科主任就打断她,“你还要不要命?”林老师这才注意看报告单上写着疑似“胆囊癌”的诊断,自己的胆囊已成了菜花状,胆囊已经肿至2、3公分大。

     害怕传统开腹手术,听说二院有新技术治疗,她转入当时在鼓浪屿的市第二医院,“反正都被下了死亡证书,不如试一试新技术。”于1994年4月18日,林老师接受腹腔镜手术,由当时时任二院副院长的姜杰进行手术。

     林老师说,腹腔镜在当时对厦门而言很陌生,她更是没听说过。为了打消她的顾虑,副院长姜杰从腹腔镜的设备功能、术后情况都对林老师解释得很详细,“第二天要手术了,姜医生还到病房来给我打气,让我不要有思想负担。”

     手术出来,只是胆囊细沙,结石呈砂粒状,不是胆囊癌。结果让林老师一家松了一口气。更让他们惊喜的是,第二天,林老师就能起身下床了,“只有下腹三个孔,好轻松。”来探望的亲友都啧啧称奇,“怎么才第二天你就下床了?”传统的开腹手术至少要一周才能下床。

     林老师很庆幸自己选择这个新技术,“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直至现在,林老师也没有产生什么后遗症,红润的脸庞显出她健康的身体。

    与林老师不同,76岁的王婆婆前年被查出有胆囊结石、结肠肿瘤、直肠息肉。到我市某大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这么多病种,上腹、下腹都要挨刀,没法一次手术解决。王婆婆吓坏了,宁愿不治疗。

    在市第二医院,医生经过仔细的术前手术方案,最终由消化内科、普外科等科室联合手术,通过消化内镜与内窥镜联合使用,肚子上不过就三个孔,解决所有问题。

     除了生孩子  没有腔镜手术不能到达的领域

     拨冗参加座谈会的市卫生局副局长姜杰告诉记者,他的医疗生涯也是伴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而发展,“我所进行的科研项目、论文里,95%都是在微创外科领域。”

     市第二医院与患者共同回顾厦门腔镜发展历程,姜杰肯定此举的意义,“厦门腔镜从无到有,这些最早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功不可没,对厦门腔镜技术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腔镜技术在全国发展也就2年时间,当时在全国开展的医院都不多,可查资料也不多,二院能马上开展腹腔镜技术,姜杰说,可见二院腔镜历史的深厚。

     市第二医院是厦门最早引进和使用腹腔镜技术的,不单是微创外科上有多项第一,在妇科、泌尿外科等多个领域都开创先河,“二院已经形成以微创技术为特色的综合医疗机构。”姜杰肯定,二院腔镜技术水平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创伤小、恢复快、生理干扰少等优点,决定了腔镜微创技术是21世纪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已设计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治疗,“可以说,除了生孩子还无法使用微创技术,全身各个系统的手术诊疗都已由腔镜微创在逐步代替。”

     姜杰强调,自己很幸运有机会能投入到微创外科的事业中,“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最该感谢的是在最早期手术工作中支持我们的患者,没有他们,就没有厦门微创外科的今天。”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1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