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全市共有长者餐厅有487家 老人在这里吃得怎么样?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陈育红)厦门全市共有长者餐厅487家,其中长者食堂63家、社区助餐点424个,每年市区财政在老年助餐方面的投入约2000万元。
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机制。各区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具备规范化管理和餐饮服务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社区食堂等共同参与,让老年助餐服务的覆盖面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部分长者食堂创新服务模式,实行分时段供餐,灵活提供早餐、午餐、晚餐;部分助餐点推出药膳餐、养生餐、定制餐等特色菜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化的用餐需求。我市还鼓励发展慈善助餐、村财助餐、乡贤助餐、互助助餐等多种形式,探索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助餐新路径。
为了让老年人吃饭这件事更有保障,去年9月我市出台《厦门市老年助餐补助管理办法》,为全市老年助餐工作“立规矩、定标准”。按照人口热力图,我市统筹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相结合,绘制老年助餐点位指导地图,合理布局老年助餐点,确保老年人“15分钟助餐圈”更加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厦门户籍、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每次在助餐点就餐时可享受3元补贴,每天最多可补一次。对于特困、低保、低收入等困难群体,各区还会再给予9元至12元的额外补助,一些老年人甚至可以免费用餐。同时,在厦门居住、符合条件的台湾地区老年居民,也能享受到同样的政策待遇。
民政部门还为提供助餐服务的单位送上“硬件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助餐点,市级财政会按标准给予1万元到2万元的设备购置或适老化改造补助,帮助他们改善用餐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让老人们吃得更舒心、更方便。
如今,老年人在助餐点用餐时,只需“刷脸”即可完成支付,补贴自动抵扣,方便又高效。我市通过建设老年助餐结算平台,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服务,实现用餐信息自动采集、补助“免申即享”。同时,系统还能分析老年人用餐习惯,帮助助餐点优化菜品和服务,民政部门也可实时掌握运行数据,推动老年助餐向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