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五医院宣传工作负责人秦新立:多读多思 捕捉行业“金点子”
秦新立
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刘蓉 张玉榕 见习生 陈煜凯)在厦门市第五医院宣传办公室的桌上,一叠《厦门日报》总是码得整整齐齐,电脑里的电子版页面,也常常停留在“健康新闻”版面。“这报纸,是我了解厦门医疗行业的窗口,更是连接医院和老百姓的桥。”说话的是秦新立,自2022年来到厦门,成为该院宣传工作负责人后,他已和《厦门日报》深度合作3年多,读报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
从记者到医宣人
主动给报社提供新闻线索
“刚入职不久,我就真真切切感受到,医疗报道能帮助人。”秦新立指尖轻轻摩挲着报纸边缘,回忆起一名92岁老人的就医经历。
2022年,医院新引进了一台SRM-IV眩晕诊疗系统。为了让患者知道这项新技术,秦新立和《厦门日报》的记者一起,把设备原理、成功案例等用大白话写成 “就医指南”。文章登报没几天,神经内科门诊就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92岁的陈大爷。
“我们就是冲这篇文章来的!” 原来,陈大爷被反复眩晕折腾了好久,换了好几家医院,吃了半年药也没好转。女儿在《厦门日报》看到这篇报道后,赶紧带着父亲来。经过检查,老人得的是耳石症,用SRM系统找到病灶后,症状很快缓解。
出院时,陈大爷拉着秦新立的手说:“要不是报纸写得明白,我们哪知道你们医院有这么好的技术啊!”一篇千字文章,能让老人少走冤枉路,这份价值,比任何荣誉都实在。从那以后,秦新立更主动地给报社提供新闻线索——他知道,好的医疗信息得靠《厦门日报》这样的平台,才能传到更多人耳朵里。
其实,秦新立和“新闻”的缘分早得很。1999年,他就踏入新闻行业,当了十年记者。这段经历,让他看报纸时总有种“职业病”——别人是浏览,他是“研究”,还自带一把“版面尺”,能精准抓住好内容的门道。
和日报双向奔赴
把健康科普送到百姓身边
“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翻《厦门日报》,从第一版读到健康版,一个字都不落下。”秦新立笑着说。看到好标题,他会用红笔圈出来,工工整整记在笔记本上;读到本地其他医院的报道,他会琢磨背后的宣传逻辑——比如“有的医院把公交车开进院区,方便患者看病”“哪家医院引进了知名专家”,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在他脑子里慢慢整合,最后都变成了给市第五医院提的“金点子”,帮医院的学科建设添了不少力。
2024年秋季,《厦门日报》新媒体矩阵精准发力,全新推出健康垂直领域账号——“厦门名医有约”公众号与视频号。
在此关键节点,深耕医疗新闻宣传领域多年、兼具专业认知与实战经验的秦新立,基于对账号定位的精准把握和对大众健康信息接收习惯的深刻洞察,提出了直击痛点的建设性建议:“视频是健康科普触达大众的核心载体,关键要褪去‘专业光环’、接上‘生活地气’。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搭配场景化的呈现——像模拟诊室沟通、演示居家护理技巧,把专业医疗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应用的生活指南,让健康科普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秦新立还在和《厦门日报》合作。他说:“这种双向奔赴,就像搭了一座桥,把专业的医疗知识送到老百姓身边。不光让大家多懂点健康常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大家的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