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血压日 | 守护健康 请收好这份抗“压”指南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付磊 刘云芳)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与脑出血、心梗、肾衰等密切相关,发病具有隐匿性。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8%,患者人数约2.45亿。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医院”)心内五科主任戴翠莲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高血压不仅是“老年病”,中青年人群发病率近年快速上升,而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与高血压 息息相关
戴翠莲介绍,我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超过70%。
肥胖不仅影响体型,更是一种疾病。她解释道,脂肪细胞肥大、脂肪组织增加,会压迫血管与组织,导致血管狭窄、肾脏功能异常、交感神经兴奋、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活跃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导致血压升高。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只是‘血压数值高一点’,不疼不痒的,其实它悄悄损害心、脑、肾等脏器,与心梗、脑出血、肾衰竭等密切相关。”戴翠莲强调。
减重降压 不要谈药色变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戴翠莲建议首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我们鼓励患者采取高膳食纤维、低热量、高蛋白的饮食结构,配合中高强度运动。”她特别推荐“靠墙蹲”这一简便有效的运动方式——斜靠墙壁,脚离墙根一个半脚掌的距离,往下蹲,维持腿部微酸的程度,开始5分钟即可,逐步延长时间。“坚持练习,可平均降低收缩压5mmHg、舒张压3mmHg。”
有些初发、比较轻度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5mmHg)暂时不想吃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先进行3个月的饮食调整和运动干预,观察体重、血压能否降下来。但她同时提醒,运动与饮食控制是辅助手段,若效果不佳,仍需规范用降压药。
戴翠莲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名38岁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因工作压力大、体重超标,血压高达170/110mmHg,时常感觉头痛。通过3个月的饮食、运动和作息时间调整,减重10斤,血压有所下降,但仍处于140/85-90mmHg的高位。最终他在医生建议下,配合一种降压药治疗,血压才稳定在120/70mmHg左右。
24小时动态监测 精准评估血压
理想血压的标准,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数值,80岁是个分水岭:80岁以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内,80岁以上是150/90mmHg以内,普通人群最佳值是控制在130/80mmHg以内。
戴翠莲特别强调血压监测的规范性。她建议患者在家中自测血压时做到以下几点:测量前30分钟不要喝咖啡和浓茶,不做运动;在靠背椅上安静坐5分钟,脚不要离地;袖带下缘位于肘关节上2横指位置,与心脏平齐;如果第一次测量值偏高,可再测一次,以第二次的数值为准;如果测3次,则取3次的平均值;每次测量至少间隔1分钟。
有些病人全天血压高,有的清晨或夜间高,有的看到“白大褂”紧张后血压高……对于初诊患者,戴翠莲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动态监测能全面评估昼夜血压变化,更加精准,后续也能帮助评估药物疗效,为调整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提供科学参考。”她表示,“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精准监测与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构建全方位 高血压防控体系
厦心医院在高血压防治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精准化的管理模式。
该院开设减重门诊,整合内科、营养科、康复科、心理科学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体重管理与心血管健康服务。
在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厦心医院还在本地区率先常规开展RDN(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等微创手术治疗,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戴翠莲教授表示,经过多年科普宣教,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51.6%)虽有所提升,但控制率(16.8%)仍偏低。她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患者,查出高血压后一直不肯吃降压药,近期脑出血了才后悔。
戴翠莲呼吁人们重视血压管理,科学减重、规范用药,真正做到“早防早治”,远离心脑血管并发症。
【链接】
厦心医院开设减重门诊
厦心医院减重门诊正式开诊,依托公立三甲心血管专科医院平台,为肥胖人群提供安全、科学的体重管理服务。
减重门诊面向单纯体重超标肥胖、伴有“三高”或相关指标异常的人群,由内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健康管理师、心理辅导小组等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核心目标是在3个月内安全减重5%-15%,缓解甚至逆转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问题,降低冠心病、脑中风等风险,改善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病等肥胖引起的并发症。
门诊提供全程随访管理,结合智能系统每日线上跟踪+每月线下复诊,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