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血友病患者:一碰伤就出血不止 身体如玻璃“易碎”

2025-07-07 15:40:09厦门网佚名查看次数:12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 陈琰)“我这一辈子,就是在背着儿子生活。”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称厦大中山)举办血友病“患教会”,王女士的一番话,引起众多患者家庭的共鸣。王女士的儿子已48岁,是厦门最早确诊的血友病患者之一。王女士家四十余载的漫漫求医路,折射出我市血友病诊疗的变迁。

  沉重起点:患者在反复出血中煎熬

  时间倒回至上世纪80年代。五六岁的儿子关节出血肿胀如馒头,王女士只能背着他奔走于厦门各医院。“那时只能输鲜血,连拔颗牙都要住院止血。”这位当年的灯泡厂女工,至今感念厂领导特批她携子赴福州诊治的温情。

  然而,一纸诊断书无情地将王女士一家推入深渊:儿子罹患甲型血友病——这是一种由母亲携带致病基因、男性发病的遗传病。因缺乏第八凝血因子,患者终身有出血倾向,如果没有规范治疗,极易致残或致死。在那个年代,治疗血友病的手段相对匮乏。王女士的儿子因反复关节出血导致关节畸形、下肢萎缩,出行依赖拐杖或轮椅。

  破局十年:治疗从“救火”到“防火”

  转机出现在最近十年。王女士翻开发黄的病历本对比:“过去是发病才输血,如今我儿子在厦门每周规律输注凝血因子预防,出血次数大大减少。”

  据了解,血友病患者需终身用药,早年药品获取艰难,如今预防治疗日渐普及。厦大中山血液科王思力主任指出,血友病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碍,身体如玻璃般“易碎”,若不规范治疗,反复出血将导致关节畸形、残疾,甚至危及生命,而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获得有效治疗,保护好关节,绝大多数患者可正常行走。

  温暖守护:专业团队点亮生命希望

  十多年前,一名血友病患者深夜辗转多家医院却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场景,刺痛了王思力的心,也促使她下决心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该团队通过24小时在线答疑、入户指导家庭注射技术、举办“患教会”等,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能力。规范治疗与长期随访显著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尤其为儿童患者打开正常学习与运动的大门——曾经因关节损伤无法参与体育活动的孩子,如今已能顺利参加中考体育测试。

  医生提醒:有血友病家族史的育龄夫妇可通过遗传咨询、试管婴儿及产前筛查技术,有效降低下一代患病风险。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4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