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整合的“福建探索”:形成全省统一的医保管理体系
“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尼莫地平片其中一个品规(50片/盒)价格由去年第九次药品集中招标的4.2元降至现在的1.2元;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拉米夫定其中一个品规(14片/盒)价格由54.03元降至38.5元。”福建省莆田市医保局药械采购配送监管科科长陈兆华说,“药价真真切切下降了,患者对医改才会有获得感。”
药价为什么能降?这得益于福建省在医改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
针对医保制度存在横向制度碎片化和纵向体系不顺畅的问题,始终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医改首要任务的福建,借鉴三明整合医保体制的成功实践,在省级层面将分属多个部门的医保管理职能进行整合。
2016年9月,集政策制定、基金管理、筹资保障、诊疗价格管理、药品采购、医保支付、监管督办等职能于一身的福建省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各设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市医疗保障管理局,形成全省统一的医保管理体系。
“过去医保管理体制可谓‘九龙治水’。”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赖碧涛说,以福建为例,改革前,横向上,涉及医疗保障的部门共5个8项职能;纵向上,市级医保管理体制有四种不同模式。
赖碧涛坦言,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带来了监管医院职责不明、药品采购责任不清和医疗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比如,掌握医保经济手段的医保部门没有监管医院的责任,而由缺乏医保经济手段的卫计部门承担,导致多年来医院监管缺失和放任;卫计部门负责药品采购,但只“点菜”而不“买单”,医保部门负责“买单”而又不“点菜”,分不清药采责任由谁负责,各部门挤压药价水分的动力不足。
福建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李红表示,省市两级医保机构已在春节前全部整合到位,实现了相关医保管理职能由一个机构统筹,各方面利益在一个框架下平衡,医院药商医保之间的资金往来在一个平台上衔接,形成了一个大医保的格局,便于充分发挥医保功能的基础性和“引擎”作用。
如今,破除体制机制藩篱的福建以医保为“经济杠杆”挤压药价水分、规范诊疗行为等正面效应已经逐步凸显。
今年3月,福建省医保办组织开展药品联合限价阳光采购。这次采购创新了目录遴选机制,按照“四通用”原则(通用名称、通用剂型、通用规格、通用包装)分类采购机制,按药品治疗属性区分治疗性、辅助性、营养性药品,区别核定医保支付结算价机制,并鼓励医疗机构带量谈判采购。陈兆华说,这次采购实现“采用合一”,体现了“药、价、保”整合优势,莆田市71家医疗机构组成“药联体”参与药品带量议价谈判采购,不少药品价格降幅达10%以上。
医保整合后的福建,公立医院控费也得以跟进。福建推出按病种收费和支付改革,由福建省医保办与医院谈判确定病种收费价格,今年1月推出了100个病种,在省属医院试行。这种事先确定费用的收费方式,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也有利于引导合理就医流向。福建年内将出台600个以上按病种收费的病种,并在全省公立医院推广。
长期困扰公立医院的补偿新机制得以建立。去年,福建利用药品招标、医院控费以及医保各项制度合并之后结余盘子增大等腾出空间,对省属15家公立医院进行了3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调整金额达2亿多元。福建省医保办医疗服务价格处处长任希珠说,对医保同步跟进报销,没有增加财政投入,没有增加患者负担,促进了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提升和回归合理,实质性地推动了分级诊疗。
“此外,医保办还将发挥‘药、价、保’集中优势,实现一个框架内对医院、医生、药品、价格的全方位监管。”福建省医保办主任詹积富说,一是打击骗取医保基金和侵害患者权益行为;二是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医保医师代码库,全面实现每一笔不合理医药费用追踪到具体医生个人;三是对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动态分析,在网络上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目前,福建省医保办已将违法违规企业、医疗机构和个人列入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系统“黑名单”,并对外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