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强基层”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张悦 曹学平 北京报道
张家奇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解放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解放社卫中心”)主任。从乡镇卫生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家奇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已经有23年的时间了,也见证着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老百姓的认可是工作中最难忘的事。”在民风淳朴的内蒙古,居民对于医生的谢意可能是自己家摘的柿子,也可能是种的黄瓜。
张家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为病人诊疗后,病人觉得治疗效果好、解决了问题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医生的信任和谢意,尽管不愿接受居民的东西,但有居民将蔬菜直接送过来,对医生的工作也非常认可。而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张家奇也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部分老年群体对身体非常重视,在日常接诊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告诉他们如何保养身体、进行锻炼,也会对其产生非常大的鼓舞。
近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卫生人员超440万人,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全覆盖。
不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基层能力长足提升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解放社卫中心现有职工43人,包括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9人,为辖区35000多位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张家奇介绍,曾经,解放社卫中心的医疗设备都是上级医院淘汰下来的老旧设备,但随着近年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新购置的DR机、彩超机、生化分析仪等均已到位,硬件系统与过去大相径庭,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效率有了长足的提升。
“增强基层医疗力量,避免过多患者涌入大医院是我国医疗改革十几年如一日的大方向。”张家奇表示,当前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首先是高质量的诊疗水平。解放社卫中心加入医共体,与临河区人民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大力发展医共体远程医疗,做到了一般常见病在基层解决,急危重症到市区解决,并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在线支付等惠民举措;在创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方面,解放社卫中心继续大力推行多学科诊疗、日间简单手术、责任制整体护理、延续护理等服务模式;此外,解放社卫中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遵循临床技术诊疗规范,维护患者健康权益、保护患者的隐私。
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15项,其中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也是解放社卫中心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张家奇介绍,解放社卫中心在此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首先是摸清底数,全力推进慢病管理工作。中心通过日常门诊接诊、入户访视、老年人免费体检等多途径对重点人群全面评估,掌握最真实数据,建立工作台账,按管理规范对重点人群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充分发挥慢病精准管理优势。上级单位的医疗专家也加入慢病管理团队,直接参与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双向转诊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
此外,完善慢病管理体系,开展防治结合。定期开展慢病业务培训,增强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脑卒中等多种常见慢病的问诊及筛查力度,完善患者健康档案管理,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同时积极利用慢病咨询门诊,提升服务水平,在诊疗疾病的同时开展针对疾病用药、饮食等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强化防治指导。最后则是下沉社区开展宣传,每月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宣传讲座,在各个社区进行宣教、为现场居民答疑解惑,询问病史并叮嘱疾病预防注意事项,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张家奇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从“温饱消费”逐步变为“健康消费”,能够明显感受到居民对个人健康的重视。关注自身健康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