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爆料台 >> 查看内容

我,医疗投资人,遭遇招聘鄙视

2022-09-27 13:35:38本站liming查看次数:539

图片来源:Unsplash-Hans Reniers

文|融中财经

“看原料药的优先;看CXO的,如果经验丰富可以考虑;只看创新药的,不行。看疗器械的也一样……”这是某投资机构医疗健康组内部给出的招人“简章”。在其收到的大量医药专业的候选人简历中,“还有几个看医疗服务和医美的,都毙掉,那些是消费不是医疗。别碰消费,靠智商税赚钱,会污染灵魂。”

2022年,消费赛道哑火,TMT“转行”,硬科技投资门槛高企,而疯狂了近两年的生物医药投资也开始被二级市场教做人。在各种所谓热门风口的“挑逗”之下,不少年轻的投资经理匆忙转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B站小红书渐渐成为一级市场投资人的“补课”圣地,通过各类生物医药、新能源的专业视频,补习所谓的专业知识,短短几个月就可以跟项目方聊的火热,各种专业名词信手拈来。

一直以来,医疗投资技术门槛高,容易给LP讲故事,募资也相对简单,尤其这两年医疗健康产业基金队伍大规模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但实际上,真正懂的人才不多,加上从其他领域向医疗方向赛道转型的投资人也越来越多。市场中的投资人都想当“伯乐”,而鱼龙混杂的结果便是被相中的“千里马”也质量堪忧。

01、“投资与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很难契合”

在世界范围内,生命科学进步迅猛,新企业和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对医疗领域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医疗产业基金数量激增,尤其上市公司在2015-2017年三年间,发起设立或参与了近160支医疗健康产业基金。

从行业机会来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生物基因测序编辑、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另一个是在如胃癌、食道癌、肝癌等高发且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病领域,医药研发是投资的重点方向。

而在一级市场,投资人和创业者是分不开的一对“对话者”,尤其早期投资人需要对行业和技术方向具备较的理解和认知,投资人背景基本不是医药生物学历就是有医疗从业经验,比如医生、药厂或检测等。所以近两年常见的除了圈内投资人调转方向,从消费或者科技领域切入医疗之外,也有不少圈外“人”开始奔向医疗投资。

阿飞就是北大一名医药博士,10年制药研发和GMP生产基层经验,通过同学内推进入某知名老牌投资机构,转行做了医疗健康方向的投资经理。“零基础转行VC做医疗投资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团队靠谱的话,风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

“对于想要转行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直接进入PE/VC机构做投资人,其实可以率先去实体药企做战略投资,或者行业分析。”刚入职的时候,借助所在机构的大健康方向数据库,从仿制药、创新药,创新疗法、医疗器械等不同层面做项目收集和统计,包括企业的融资、产品管线,创始人背景等,从中选择合适的企业联系访问。三年阿飞投了十几个项目,最差的年化10%退出,最好的3年估值翻了5倍。

与阿飞不同,Kelly是北京某机构的一名医疗器械投资经理,本科医药专业后金融硕士。前不久刚去年面试进入某国内Top10的机构,面试成绩第一名。因为近一年Kelly几乎没有投出什么合适的项目,忙着写各种奇奇怪怪的合作方案,各种募资PPT。“机构分管医疗基金的合伙人,出自某国企,对行业知之甚少,相当一部分资源是清华系和政府关系,通过猎头先后组建完成了MD、ED、VP、SA。从管理制度到项目源可以说什么都没有。”

说到底,医疗投资对专业素养要求偏高。一般头部机构都需要第一学历顶级名校,最终学历是医学相关博士。“转行一定要看清楚公司。”阿飞总结经验到,“相对而言,很多上市公司战投部更看重入资产间的协同效应。所以很多从业者的都是研发出身,后期开始关注财务和管理”。

02、冬天提前来了,投资经理快被冻僵

如果说从医学专业的转做投资人,路径是相对顺其自然的,那么从消费转向医疗则更多的是投资人被“风口”所诱导。

近两年,跨界投资医疗的热情愈演愈烈,很多TMT基金和消费基金开始进入医疗健康产业,尤其消费医疗方向。随着大批投资者蜂拥而至,越来越多的资本追逐医疗健康项目,导致医疗健康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项目估值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海外早期医疗项目融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额度超过1亿元人民币。但好项目估值高,不要说抢额度,对于那些“半路出家”的医疗投资人,项目深度根本吃不准。

Kelly告诉记者,“现在一级市场的生物医药投资人,虽然很多都有不错的教育背景,但实际工作都没做过几年,对转化或者商业化缺乏经验。去年这个时候还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今年能进投决会的都是少数。”

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环比降低45.9%;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环比降低55.2%。二级市场方面,以港股18A企业为例,截至2022年5月,超过90%的生物科技公司股价破发,平均跌幅达42.91%。

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就曾公开表示,当前医疗投融资处于寒冬已是共识。从2021年中期以来,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明显降温,尤其创新药领域,面临募资难、二级市场遇冷等情况。这背后,创新药研发同质化现象严重、适应症开发拥挤。通过暂停部分在研管线,已有一些创新药企开始节流“续命”。这是一个非常凛冽的寒冬,从二级市场扩散到一级市场早期阶段,从生物制药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几乎整个医疗健康版块,投资逻辑在发生改变。

受国际局势和新冠疫情影响,医疗产业相关投资热潮一直持续。但中国真正有能力投医疗健康的机构不超过 30家。不少投资人对记者吐槽,“医疗产业投资看起来很美好,但坑很多。比如商业模式优劣就取决于能否抵御外部压力。赛道长期确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但短期很难受。”

这两年,“马太效应”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一方面,资金加速往头部机构集中,让他们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另一方面,基金规模急速扩张,又让投资经理不得抢注明星项目。“对那些转赛道的医药投资人,其实很难触碰到项目的核价值。当医疗产业的寒冬提前来到,投资经理都快冻僵了。”Kelly说到,“现在各大群已经开始出现鄙视和嘲笑医药投资人,各种劝降。”

03、保持清醒,找到时间的“亲朋友”

今年上半年,超过120家医药上市公司揭晓成绩单,其中超五成业绩预增,主要集中在CXO、医疗器械、中药等细分行业。而在二级市场,生物医药指数今年以来下跌22.04%。可以说当前整个板块估值正处于较低位置。

中科院创投高级分析师魏强告诉融中财经,“目前整个医药行业投融资‘双降’。以逆向思维来看,这个时候耐心一点可能会找到更具“性价比”的标的。”以体外诊断来看,作为临床刚需,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产业规模也超过了千亿元,尤其新冠疫情以来,核酸检测业务催生了一批“造富神话”,吸引了不少企业跨领域或跨界。

“但一级市场投资来看,投资人需要保持清醒,一是体外诊断是竞争很激烈的领域,新进入的中小企业很难再有机会后来居上。二是体外诊断领域的创新多是迭代渐进式的,颠覆性创新出现的频率很小,从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到产品研发、注册、上市,再到替代现有主流的技术产品,中间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医疗健康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政策层面医改持续深化、疫情相关产业链扰动的背景下,医药产业的投资机会可是说是呈现多层次性、价值重构的窗口期。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医药不仅具有消费属性,还兼具成长属性,行业景气度依然较高,尤其创新药及CXO细分赛道。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2300个生物医药园区,约有10000家Biotech,如果按照未来十年每一家Biotech都可做出一款新药来估算,一年时间将会有1000个新药出现。而现在全球总批准化学药和新分子实体数不到5000,蛋白分子数不到500,与此对照,不难发现本土创新药存在巨大泡沫。

我们常说 “投资就是要做时间的朋友”。事实上,短期的波动难以避免,只有拉长投资期限、耐心持有长坡厚雪赛道,时间才能成为投资人的朋友。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医疗产业,尤其创新药在二级市场降温,且日渐向一级传导。生物医疗投资市场也从燥热的沸腾期,走向更加慎重的冷静期。降温期的到来,让市场进入了自我梳理与重新审视的阶段。

从今年来看,估值降低,也只是从高估值到合理的过程,而且个别赛道,比如CXO的估值一直没跌下来。最近几个月,又从合理走向低估,投资人们趋于理性,向早期出发已然成为共识。换句话说,当前,正是长期资金布局的好时机。未来,如果可以做到与国际产品相媲美抗衡,这样的团队才是能获得投资青睐的投资人的“亲朋友”。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47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