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
近日发布的《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与第五次调查比较,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住院费用增幅趋缓。
农村居民县域内就诊比例超90%,基本医保覆盖率提高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开展了第六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市、区),共94076户居民。
《报告》指出,总体看,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得到释放,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效果显现。2018年,87.1%的居民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农村居民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超90%。看病就医问题基本上能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报告》显示,城乡卫生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欠发达地区改善明显。一方面,城乡因经济困难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从1998年的18.3%和24.5%下降到2018年的9.0%和10.2%。另一方面,2018年有89.9%的家庭15分钟以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点的家庭比例从2013年的69.1%提高到2018年的82.6%;不过,调查的西部农村地区有3.2%的家庭需要30分钟以上到达最近医疗点。
另外,居民住院平均等候时间约为1.5天,农村地区住院平均等候时间为1.3天。从需求侧反馈看,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住院不难。
在医保覆盖率和利用率方面,《报告》显示,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6.8%,比2013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城市和农村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为96.1%和97.6%。自2003年之后,随着医保覆盖面的逐渐扩大和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水平逐年提升,到2018年已达55.4%。
《报告》提出,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趋缓,费用增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018年调查居民次均住院费用为10023元,增长幅度远低于同期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按可比价计算,2013年~2018年住院费用年均增长1.4%,明显低于2008年~2013年8.2%的增长速度。
患者就医体验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改善
城乡居民对门诊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80.0%,比2013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患者就医体验改善。其中,对就诊费用、医护人员态度和就诊机构环境方面,分别较2013年提高了5.8个、5.2个和3.3个百分点。对住院服务的总体满意率为75.0%,比2013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对住院费用、医护人员态度方面,分别较2013年提高了5.6个、3.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落实,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改善。比如,免疫规划及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5岁以下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稳定在99%以上。孕产妇健康管理与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产前检查率为99.2%,住院分娩率为98.6%,比2013年均有所提高。(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再比如,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较高。65岁及以上老人做过健康检查的比例达66.2%,60岁及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2个月内接受过随访的比例分别为76.1%、72.6%。同时,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比例呈上升趋势,15岁及以上人口经常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49.9%,与2013年相比增加22.1个百分点。
《报告》对今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也给出了提示。比如,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不断增加,将给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医疗卫生费用的合理控制依然面临挑战。另外,《报告》特别指出,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作为一项紧贴现实的工作,下一步也要更加关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均衡布局。
据了解,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是全国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3年开始,每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首席记者 姚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