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该如何发展高品质医疗?专家建议布局国际化诊疗机构
2018-09-07 09:37:28浙江在线佚名查看次数:503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发布《温州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实施医疗康养“五大工程”,打造国内一流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和国家健康智城。
温州拥有一批公立三甲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辐射浙南闽北。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国际化的高端医疗机构落地温州。
温州如何发展高品质医疗?高端医疗将给市民的就医环境带来哪些改变?日前,市委政策研究室与温州都市报联合发起的《问计于民》栏目,广泛收集网民及医疗卫生界专业人士意见,今天选登部分专家、业内人士、网友的观点。
现状
人均医疗资源不足
很多患者选择去沪杭就诊
《温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温州要依托区位优势,推进“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以引进、集聚和培育健康企业为重点……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在高端医疗、健康体检、护理康复等领域做大做强。
胡晓辉博士等人去年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温州高端医疗服务水平有限,缺乏“重量级”医疗服务项目,服务主要集中在技术难度相对低的妇科、产科、儿科、眼科、中医、内科、外科等领域,高端医疗实力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即便是实力最强的温医附一院,其三四级外科手术能力也仅列全省第三。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患者选择到外地就诊,有13%(三四万人)的手术患者前往上海、杭州等地。肿瘤、肺部疾病、肝病、胃肠道疾病、白血病等疾病,温州人喜欢去上海的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杭州的浙江大学附属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肿瘤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名院看病。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讲师、产业经济学博士胡晓辉介绍,温州虽然拥有温州医科大学及附一医、附二医等省级医院资源,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同时承担了大量浙南闽东北诊疗任务,人均医疗资源较低。
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温州的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为3.89,户籍人口千人床位数4.36,均居全省末位;温州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生数仅为2.68名,全市每万服务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核编数13.33个,均为全省倒数第二。
期盼
引国际化医疗机构
促医疗产业服务水平提升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公共健康科学系副教授史律一直关注家乡温州的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我父母都在温州生活,他们常常提起去医院看病总要排队,非常辛苦。”史律说,他非常希望温州除了有公立的大医院外,还能引入类似和睦家这种高端民办医疗,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缓解医疗资源不足带来的整体压力。
几年前,史律曾在一次行业活动现场询问和睦家医疗集团负责人有没有到温州开办分院的计划。“遗憾的是,他们短期内并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史律分析,一方面可能是认为温州市场规模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另一方面限于城市吸引力。即便在同等待遇下,优秀的医生更愿意留在一线城市,这也增加了高端医疗进入温州的阻力。
“温州人专程跑到上海等地大医院就诊是个现象级状态,这足以说明温州在高端、优质医疗方面的市场潜力。”史律认为,国内的医疗资本对温州市场的认识存在盲区,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主动对接,积极引进高端医疗。
温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大量侨胞分布在海外,对国际化的诊疗服务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遗憾的是目前我市在这方面仍然近乎空白。
“温州人过去不注重就医环境,哪怕排队等候现象更严重,也要千方百计去上海的大医院,但这不代表温州人没有高端医疗的需求。”温籍血管外科专家、中国首家医生集团(Dr。Smile Medical Group)创始人张强教授介绍,近年来在一线城市蓬勃发展的高端医疗带给患者国际化的管理、更人性化的服务,让患者和医生能更充分地沟通。
张强认为,目前内地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国际化的高端医疗产业发展,温州素有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在这方面也不应落后。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角度,温州有必要布局国际化诊疗机构,哪怕只是一家诊所、一家规模不大的医院,也能让市民体验到耳目一新的医疗服务,对本土公立医院也会带来启发、促进。
谈及高品质医疗,市民关注度非常高。在热心市民陈鹏程看来,同温医附一院、附二院的体检中心相比,民营体检中心有一系列明显的优势。“首先是环境更舒适,医疗人员服务态度更好,基本上都换鞋换衣服体检,保障了体检中心的卫生,也让去体检的人有更好的心情。”陈鹏程说,在收费方面,民营体检中心和公立医院差不多,但医疗设备同样先进、体检报告更加详尽,“希望温州除了‘莆田系’的民办医院,还能有高端的民营医院,民营体检中心的今天就是温州高端医院的明天!”
关键
增加人才培养投入
为年轻医生创造成长环境
温州高端医疗资源的稀缺和紧张,全美温州博士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黄乐建博士同样深有体会。“特别是遇到家里老人生病,住院却一床难求时,不得已只能通过医院的朋友帮忙协调解决。”黄乐建留美多年,日常行事非常注意规则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才不得不破例。
“发展高端、优质的医疗,核心是医学人才,相比去引进高端人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育本土年轻医生。”黄乐建说:“名医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名医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个人才发展梯队,不能只关注名医而忽视了年轻医生的培养。”
相比于引进资本,人才的引进更难。对温州而言,从外地直接引进名医,成本非常大,并不现实。温州医科大学及几家附属医院为温州的医疗产业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黄乐建在美国培养的不少学生现正在温州各大医院执业,他注意到,温州年轻医生的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是繁重的临床、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是收入和温州的生活成本不相适应。
如何缓解温州高端医疗资源稀缺问题,黄乐建建议,政府要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能锦上添花只关注名医,更需要雪中送炭,为年轻医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此外,以社会资本为辅,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模式和高端人才。
建议
有效推进分级诊疗
缓解省级医院的就诊压力
在网友“真安门诊”看来,温州许多诊所、卫生院比较清闲,“温州人喜欢去大医院看病,或者干脆跑到上海,这种观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的严重浪费。”
“真安门诊”认为,其中症结在于市民对基层诊所的不信任,他建议可以通过和上海大机构的对接,“筑巢引凤”接引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完善温州市场-上海资源的医疗服务链条。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理念仍需更有效的推进举措。“附一医、附二医等几家省级医院做了太多简单的小手术,这些本该是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的活。”胡晓辉认为,这方面的矛盾需要政策干预,然而几家省级医院的身份对市级卫计部门的日常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据胡晓辉观察,过去10年里,温州的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各方面的差距在急剧拉大。根据卫计部门的要求,国内已有部分三甲医院开始关停普通门诊,集中精力做疑难病症的处置。这个政策有效缓解了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恶性竞争。
史律也认同,在引入高端医疗之前,更务实的做法是提升市级、县级医院的水平,补上水桶的短板,缓解几家省级医院的诊疗压力。
温州拥有一批公立三甲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辐射浙南闽北。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国际化的高端医疗机构落地温州。
温州如何发展高品质医疗?高端医疗将给市民的就医环境带来哪些改变?日前,市委政策研究室与温州都市报联合发起的《问计于民》栏目,广泛收集网民及医疗卫生界专业人士意见,今天选登部分专家、业内人士、网友的观点。
现状
人均医疗资源不足
很多患者选择去沪杭就诊
《温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温州要依托区位优势,推进“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以引进、集聚和培育健康企业为重点……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在高端医疗、健康体检、护理康复等领域做大做强。
胡晓辉博士等人去年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温州高端医疗服务水平有限,缺乏“重量级”医疗服务项目,服务主要集中在技术难度相对低的妇科、产科、儿科、眼科、中医、内科、外科等领域,高端医疗实力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即便是实力最强的温医附一院,其三四级外科手术能力也仅列全省第三。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患者选择到外地就诊,有13%(三四万人)的手术患者前往上海、杭州等地。肿瘤、肺部疾病、肝病、胃肠道疾病、白血病等疾病,温州人喜欢去上海的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杭州的浙江大学附属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肿瘤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名院看病。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讲师、产业经济学博士胡晓辉介绍,温州虽然拥有温州医科大学及附一医、附二医等省级医院资源,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同时承担了大量浙南闽东北诊疗任务,人均医疗资源较低。
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温州的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为3.89,户籍人口千人床位数4.36,均居全省末位;温州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生数仅为2.68名,全市每万服务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核编数13.33个,均为全省倒数第二。
期盼
引国际化医疗机构
促医疗产业服务水平提升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公共健康科学系副教授史律一直关注家乡温州的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我父母都在温州生活,他们常常提起去医院看病总要排队,非常辛苦。”史律说,他非常希望温州除了有公立的大医院外,还能引入类似和睦家这种高端民办医疗,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缓解医疗资源不足带来的整体压力。
几年前,史律曾在一次行业活动现场询问和睦家医疗集团负责人有没有到温州开办分院的计划。“遗憾的是,他们短期内并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史律分析,一方面可能是认为温州市场规模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另一方面限于城市吸引力。即便在同等待遇下,优秀的医生更愿意留在一线城市,这也增加了高端医疗进入温州的阻力。
“温州人专程跑到上海等地大医院就诊是个现象级状态,这足以说明温州在高端、优质医疗方面的市场潜力。”史律认为,国内的医疗资本对温州市场的认识存在盲区,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主动对接,积极引进高端医疗。
温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大量侨胞分布在海外,对国际化的诊疗服务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遗憾的是目前我市在这方面仍然近乎空白。
“温州人过去不注重就医环境,哪怕排队等候现象更严重,也要千方百计去上海的大医院,但这不代表温州人没有高端医疗的需求。”温籍血管外科专家、中国首家医生集团(Dr。Smile Medical Group)创始人张强教授介绍,近年来在一线城市蓬勃发展的高端医疗带给患者国际化的管理、更人性化的服务,让患者和医生能更充分地沟通。
张强认为,目前内地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国际化的高端医疗产业发展,温州素有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在这方面也不应落后。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角度,温州有必要布局国际化诊疗机构,哪怕只是一家诊所、一家规模不大的医院,也能让市民体验到耳目一新的医疗服务,对本土公立医院也会带来启发、促进。
谈及高品质医疗,市民关注度非常高。在热心市民陈鹏程看来,同温医附一院、附二院的体检中心相比,民营体检中心有一系列明显的优势。“首先是环境更舒适,医疗人员服务态度更好,基本上都换鞋换衣服体检,保障了体检中心的卫生,也让去体检的人有更好的心情。”陈鹏程说,在收费方面,民营体检中心和公立医院差不多,但医疗设备同样先进、体检报告更加详尽,“希望温州除了‘莆田系’的民办医院,还能有高端的民营医院,民营体检中心的今天就是温州高端医院的明天!”
关键
增加人才培养投入
为年轻医生创造成长环境
温州高端医疗资源的稀缺和紧张,全美温州博士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黄乐建博士同样深有体会。“特别是遇到家里老人生病,住院却一床难求时,不得已只能通过医院的朋友帮忙协调解决。”黄乐建留美多年,日常行事非常注意规则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才不得不破例。
“发展高端、优质的医疗,核心是医学人才,相比去引进高端人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育本土年轻医生。”黄乐建说:“名医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名医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个人才发展梯队,不能只关注名医而忽视了年轻医生的培养。”
相比于引进资本,人才的引进更难。对温州而言,从外地直接引进名医,成本非常大,并不现实。温州医科大学及几家附属医院为温州的医疗产业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黄乐建在美国培养的不少学生现正在温州各大医院执业,他注意到,温州年轻医生的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是繁重的临床、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是收入和温州的生活成本不相适应。
如何缓解温州高端医疗资源稀缺问题,黄乐建建议,政府要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能锦上添花只关注名医,更需要雪中送炭,为年轻医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此外,以社会资本为辅,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模式和高端人才。
建议
有效推进分级诊疗
缓解省级医院的就诊压力
在网友“真安门诊”看来,温州许多诊所、卫生院比较清闲,“温州人喜欢去大医院看病,或者干脆跑到上海,这种观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的严重浪费。”
“真安门诊”认为,其中症结在于市民对基层诊所的不信任,他建议可以通过和上海大机构的对接,“筑巢引凤”接引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完善温州市场-上海资源的医疗服务链条。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理念仍需更有效的推进举措。“附一医、附二医等几家省级医院做了太多简单的小手术,这些本该是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的活。”胡晓辉认为,这方面的矛盾需要政策干预,然而几家省级医院的身份对市级卫计部门的日常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据胡晓辉观察,过去10年里,温州的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各方面的差距在急剧拉大。根据卫计部门的要求,国内已有部分三甲医院开始关停普通门诊,集中精力做疑难病症的处置。这个政策有效缓解了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恶性竞争。
史律也认同,在引入高端医疗之前,更务实的做法是提升市级、县级医院的水平,补上水桶的短板,缓解几家省级医院的诊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