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比传统烟安全? 近半数以上医务人员未认识电子烟危害
2018-06-01 09:28:07中国新闻网佚名查看次数:359
中新网上海5月31日电 (记者 陈静)在电子烟日益流行的当下,医务人员对于电子烟的了解和看法,对于控烟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31日披露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5%受访医务人员仅看到电子烟的好处而忽略了其健康风险。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了两项控烟报告,分别聚焦申城公共场所新控烟条例施行一周年情况和医护人员对电子烟的知识、态度和使用情况。
报告显示,认同电子烟危害健康、电子烟可能具有成瘾性的医务人员均不足半数。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并不认可将电子烟作为戒烟推荐产品,但调查中有66.8%的受访医务人员认可电子烟作为戒烟方法。
据悉,电子烟烟雾会增加空气中丙二醇、甘油、尼古丁、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的浓度。一项针对北京市吸烟人群的调查发现,34.7%的人电子烟使用者出现咽喉刺激或咳嗽、口干、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另一项针对中国香港青少年的电子烟使用和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美国已于2016年将电子烟纳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对电子烟的生产规范等同于其他烟草制品。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帆博士当日表示:电子烟刚开始在国内推出的时候,人们对电子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当时,电子烟被作为戒烟辅助产品。随着电子烟的流行,关于电子烟的危害越来越得到关注。他说,电子烟中可能含有尼古丁,和卷烟一样具有成瘾性。电子烟的蒸汽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对于使用者和周围的烟雾暴露者的健康都有害。
研究结果显示,6.4%的医务人员表示过去曾经吸过电子烟,1.7%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目前吸电子烟。84.5%的医务人员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电子烟的教育。
2017年3月1日起,新版《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无烟。为了分析一年来条例实施的效果,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选取控烟难度较大的公共场所,包括办公楼宇、宾馆、餐厅、酒吧、KTV、游艺厅、农贸市场七类室内公共场所和交通枢纽,分别在2017年2月控烟条例实施前,以及2018年3月条例实施1年后,采用现场观察和室内PM2.5浓度测定的方法,评估上述场所的控烟实施效果。
控烟报告显示,上海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减少,无烟氛围逐步形成,不同的公共场所的控烟情况都得以改善。
调查结果发现,条例实施1年后,公共场所内吸烟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场所内吸烟现象有所减少,其中观察期间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从一年前的49.3%下降到30.0%,但门口吸烟的情况从立法前的20.9%增加到38.6%。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方面表示,这提示人们的吸烟习惯正在改变。
观察期间,研究人员发现吸烟的比例下降最为明显的场所主要为娱乐场所:游艺厅从实施前的57.9%下降到21.1%,餐厅从38.9%下降至16.7%,KTV从47.4%下降至21.1%。(完)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了两项控烟报告,分别聚焦申城公共场所新控烟条例施行一周年情况和医护人员对电子烟的知识、态度和使用情况。
报告显示,认同电子烟危害健康、电子烟可能具有成瘾性的医务人员均不足半数。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并不认可将电子烟作为戒烟推荐产品,但调查中有66.8%的受访医务人员认可电子烟作为戒烟方法。
据悉,电子烟烟雾会增加空气中丙二醇、甘油、尼古丁、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的浓度。一项针对北京市吸烟人群的调查发现,34.7%的人电子烟使用者出现咽喉刺激或咳嗽、口干、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另一项针对中国香港青少年的电子烟使用和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美国已于2016年将电子烟纳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对电子烟的生产规范等同于其他烟草制品。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帆博士当日表示:电子烟刚开始在国内推出的时候,人们对电子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当时,电子烟被作为戒烟辅助产品。随着电子烟的流行,关于电子烟的危害越来越得到关注。他说,电子烟中可能含有尼古丁,和卷烟一样具有成瘾性。电子烟的蒸汽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对于使用者和周围的烟雾暴露者的健康都有害。
研究结果显示,6.4%的医务人员表示过去曾经吸过电子烟,1.7%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目前吸电子烟。84.5%的医务人员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电子烟的教育。
2017年3月1日起,新版《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无烟。为了分析一年来条例实施的效果,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选取控烟难度较大的公共场所,包括办公楼宇、宾馆、餐厅、酒吧、KTV、游艺厅、农贸市场七类室内公共场所和交通枢纽,分别在2017年2月控烟条例实施前,以及2018年3月条例实施1年后,采用现场观察和室内PM2.5浓度测定的方法,评估上述场所的控烟实施效果。
控烟报告显示,上海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减少,无烟氛围逐步形成,不同的公共场所的控烟情况都得以改善。
调查结果发现,条例实施1年后,公共场所内吸烟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场所内吸烟现象有所减少,其中观察期间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从一年前的49.3%下降到30.0%,但门口吸烟的情况从立法前的20.9%增加到38.6%。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方面表示,这提示人们的吸烟习惯正在改变。
观察期间,研究人员发现吸烟的比例下降最为明显的场所主要为娱乐场所:游艺厅从实施前的57.9%下降到21.1%,餐厅从38.9%下降至16.7%,KTV从47.4%下降至21.1%。(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