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第二医院范伟女:静脉溶栓时间窗从3小时延长至24小时
7月3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华网主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镇海分院和宁波市镇海区龙赛医疗集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浙江站)在宁波召开。
会上,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范伟女就脑卒中救治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分享。
静脉溶栓时间窗不断拓宽,24小时生命线成现实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我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一直是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疾病。但近三十年来,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从最初的3小时,已经延长至现在的24小时。”范伟女说道。
她进一步介绍,1995年,NINDS研究奠定了静脉溶栓的基础,证明发病小于3小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能显著改善其三个月后的临床结局。随后,2008年的ECASS-Ⅲ研究将时间窗扩展至4.5小时,而2018年的EXTEND研究则进一步突破至9小时,基于影像学指导下的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原则,使得更多患者受益。到2024年,TIMELESS研究将替奈普酶(TNK)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展到了24小时,这得益于影像学的巨大进步。范伟女强调,“核心梗死和灌注区的不匹配,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判断哪些患者可以从超时间窗的溶栓治疗中获益。”
特殊卒中人群纳入溶栓范围,个性化治疗显成效
随着溶栓时间窗的不断拓宽,溶栓治疗的适应人群也在逐步扩大。范伟女表示,过去,我们往往将轻型卒中、高龄患者、发病时间不确定、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和远端中等血管闭塞的患者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这些患者同样可以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她列举了多项研究数据,如在轻型卒中患者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三个月的良好预后率显著提高,且7天内致死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极低。对于高龄患者,替奈普酶的研究显示,80岁以上人群接受溶栓治疗后,90天良好功能结局的比例呈更优趋势,且出血发生率并未显著增加。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范伟女指出,尽管指南推荐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但桥接取栓的争议一直存在。然而,随着荟萃分析和中外指南的推荐,桥接取栓已成为共识。“如果符合机械取栓适应症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机械取栓。但如果患者更符合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则应进行桥接治疗,其结局好于单纯的取栓治疗。”范伟女解释道。
卒中中心建设提速,DNT时间显著优化
在溶栓治疗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卒中中心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范伟女介绍说,近二十年来,中国静脉溶栓DNT(门-针时间)持续缩短至43分钟,部分中心已经缩短到30分钟以内。
“我们成立了急诊卒中单元,简化流程,提高诊疗的精准和效率。通过相关研究,已经将脑卒中患者医疗质量的综合指标提升了3.4%,卒中一年的致残率下降了2%。”范伟女补充道。
面向未来,范伟女提出,我们将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循证,保障卒中患者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卒中中心建设。她强调,“时间就是大脑,卒中救治分秒必争。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卒中救治水平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