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康上转病人 医院优先接诊 罗湖医改模式将在全国推广
2017-08-31 09:20:12晶报佚名查看次数:441
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9月1日在深召开,“罗湖医改模式”将获推广
在东门社康中心,医生为患者看病。
深圳新闻网讯 在社康中心看病担心好医生不多,用药不全?担心检查不方便,诊断水平不如医院?以往,人们对在社康中心看病存在疑虑。2015年,深圳以罗湖为试点,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探索。两年多来,“罗湖模式”试点正在逐渐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检查不方便”等难题。“罗湖模式”由此入选国家医改典型。
9月1日,国务院医改办将在深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据了解,现场将交流和推广深圳市罗湖区、安徽省天长县以及其他典型地区工作经验。
破解社康缺医少药等难题
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探索。2015年8月,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启动以行政区(功能区)为单元的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
改革两年多来,“罗湖模式”试点正在逐渐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检查不方便”、“只签约不服务”、“重医轻防”、“医养分离”五大难题,初步实现了社康中心能力、预防保健能力、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收入“四提升”和医院运营成本、居民就医成本“两下降”。“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成效初显。
今年6月“罗湖模式”入选国家“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
全市已组建11个基层医疗集团
今年,深圳已开始全面推广“罗湖模式”,明确提出在全市各区(新区)至少建立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构建“上下贯通、防治结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组建11个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实现行政区(功能区)全覆盖。
在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上,深圳全面理清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在全市规划布局15家基层医疗集团和17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两级医疗服务体系。
同时,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方式,支持基层医疗集团提高技术水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运行心血管、眼外科、康复、脑卒中、胸痛、精神卫生、儿科等7个专科医疗联盟。
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部设立专责机构,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四个优先”:即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对社康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将出院病人下转至社康中心,由其负责跟踪随访。
为了促进基层医疗集团防治结合,将逐步把基层妇幼、慢性病、老年病等“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层医疗集团,引导公共卫生机构主动融入基层医疗集团服务,实现“医防融合”。
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正在逐步改善基层服务长期薄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高、医疗卫生资源重复配置、医疗服务碎片化等弊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横向整合、纵向流动、优质资源的均衡布局,初步实现了“强基层、促健康、降成本”的改革目标。
相关新闻
多重利好为基层招来好医生
社康新招规培毕业生最高补助35万元
8月13日,深圳发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为社康中心及社区全科医生带来了多项新“利好”。
利好一 社康工作薪酬不低于医院在社康中心工作的全科医生或者其他类别执业医师,年薪原则上按不低于基层医疗集团公立医院同级专科医生的薪酬核定。
从2017年起,对社康中心新招聘的取得规培合格证的医学毕业生,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本科25万元、硕士30万元、博士35万元,分5年发放。具体办法将由深圳市卫计委、财政委牵头制定。
利好二 “高级”全科医生允许“超岗”聘用各基层医疗集团应在岗位体系中增设全科医生岗位,对基层医疗集团内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且承诺自聘任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后在社康中心工作五年以上的,其岗位聘任可不受所在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
利好三 财政对家庭医生服务给予补贴自2017年起三年内,对家庭医生团队为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的家庭医生服务,按每一签约参保人每年1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利好四 社康建设标准提高推进社康中心分类管理,明确设置标准。各区重点建设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康中心,并允许符合条件的社康中心开设康复护理等床位、开展门诊手术。
利好五 家庭医生服务更规范市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家庭医生服务标准,明确家庭医生团队组建要求、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要求,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人数不得超过2000人。
利好六 资源配置更优化基层医疗集团将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事服务等资源配置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医疗、“基层检查+集团诊断”、药品集中配送、网上集中审方等服务;在基层医疗集团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
基层医疗集团建设
居民可享十大实惠
成立基层医疗集团,居民就医模式有何改变,能得到怎样的实惠?
实惠一 看病近了
全市基本实现了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区域医疗中心、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2016年,全市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占比达到95%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基层医疗集团的诊疗量同比增长6.8%。
实惠二 好医生更多了
各区医疗集团相继开出30万元、40万元的年薪“抢”高水平全科医生;纷纷请国外的全科专家开展业务培训,让全科医生从服务理念到服务模式不断“升级换代”;成立专科医生工作室,让大医院具有副高以上的专科医生固定在社区“驻点”;实行首席专家制,聘请专家专职负责辖区内慢病居民的健康管理等等。
实惠三 社康药多了
市社保局以罗湖区为试点,允许为慢性病患者单次开具1-3个月的治疗性用药。社康药品目录与集团内各医院药品目录一致,达到1350种。针对缺药品种,罗湖医院集团24小时内配送到家。“网络药师”通过移动审方APP,指导患者用药。
实惠四 检查方便了
各区基层医疗集团相继组建检验检查等资源共享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康检查、医院诊断”。
实惠五 转诊便捷了
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对社康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实惠六 花钱少了
疾病防线前移,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在基层医疗集团就能看好病,减少了就医负担。今年上半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16.9元、10019.5元,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的较低水平。
实惠七 居民更长寿了
基层医疗集团成立后,积极主动协同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学校卫生、慢性病管理、老年健康管理、癌症基因早期筛查项目等工作。2016年,市民人均期望寿命80.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为8.46/10万、婴儿死亡率为1.64‰,主要健康指标持续向好。
实惠八 一生的健康有人管了
基层医疗集团成立后,主动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实惠九 家庭医生服务更到位了
由于“预防为主”的利益导向,医院集团主动做实家庭医生服务,丰富服务内涵,为签约居民提供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用药指导等优质服务。
实惠十 社区能养老了
罗湖、光明等区(新区)医院集团通过在社康中心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长期托老等服务,做强社区养老;通过开设医疗型、康复型、护理型家庭病床,做实居家养老,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建家庭病床4540余张。记者 王卓芬
在东门社康中心,医生为患者看病。
深圳新闻网讯 在社康中心看病担心好医生不多,用药不全?担心检查不方便,诊断水平不如医院?以往,人们对在社康中心看病存在疑虑。2015年,深圳以罗湖为试点,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探索。两年多来,“罗湖模式”试点正在逐渐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检查不方便”等难题。“罗湖模式”由此入选国家医改典型。
9月1日,国务院医改办将在深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据了解,现场将交流和推广深圳市罗湖区、安徽省天长县以及其他典型地区工作经验。
破解社康缺医少药等难题
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探索。2015年8月,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启动以行政区(功能区)为单元的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
改革两年多来,“罗湖模式”试点正在逐渐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检查不方便”、“只签约不服务”、“重医轻防”、“医养分离”五大难题,初步实现了社康中心能力、预防保健能力、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收入“四提升”和医院运营成本、居民就医成本“两下降”。“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成效初显。
今年6月“罗湖模式”入选国家“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
全市已组建11个基层医疗集团
今年,深圳已开始全面推广“罗湖模式”,明确提出在全市各区(新区)至少建立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构建“上下贯通、防治结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组建11个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实现行政区(功能区)全覆盖。
在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上,深圳全面理清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在全市规划布局15家基层医疗集团和17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两级医疗服务体系。
同时,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方式,支持基层医疗集团提高技术水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运行心血管、眼外科、康复、脑卒中、胸痛、精神卫生、儿科等7个专科医疗联盟。
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部设立专责机构,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四个优先”:即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对社康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将出院病人下转至社康中心,由其负责跟踪随访。
为了促进基层医疗集团防治结合,将逐步把基层妇幼、慢性病、老年病等“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层医疗集团,引导公共卫生机构主动融入基层医疗集团服务,实现“医防融合”。
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正在逐步改善基层服务长期薄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高、医疗卫生资源重复配置、医疗服务碎片化等弊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横向整合、纵向流动、优质资源的均衡布局,初步实现了“强基层、促健康、降成本”的改革目标。
相关新闻
多重利好为基层招来好医生
社康新招规培毕业生最高补助35万元
8月13日,深圳发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为社康中心及社区全科医生带来了多项新“利好”。
利好一 社康工作薪酬不低于医院在社康中心工作的全科医生或者其他类别执业医师,年薪原则上按不低于基层医疗集团公立医院同级专科医生的薪酬核定。
从2017年起,对社康中心新招聘的取得规培合格证的医学毕业生,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本科25万元、硕士30万元、博士35万元,分5年发放。具体办法将由深圳市卫计委、财政委牵头制定。
利好二 “高级”全科医生允许“超岗”聘用各基层医疗集团应在岗位体系中增设全科医生岗位,对基层医疗集团内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且承诺自聘任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后在社康中心工作五年以上的,其岗位聘任可不受所在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
利好三 财政对家庭医生服务给予补贴自2017年起三年内,对家庭医生团队为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的家庭医生服务,按每一签约参保人每年1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利好四 社康建设标准提高推进社康中心分类管理,明确设置标准。各区重点建设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康中心,并允许符合条件的社康中心开设康复护理等床位、开展门诊手术。
利好五 家庭医生服务更规范市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家庭医生服务标准,明确家庭医生团队组建要求、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要求,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人数不得超过2000人。
利好六 资源配置更优化基层医疗集团将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事服务等资源配置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医疗、“基层检查+集团诊断”、药品集中配送、网上集中审方等服务;在基层医疗集团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
基层医疗集团建设
居民可享十大实惠
成立基层医疗集团,居民就医模式有何改变,能得到怎样的实惠?
实惠一 看病近了
全市基本实现了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区域医疗中心、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2016年,全市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占比达到95%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基层医疗集团的诊疗量同比增长6.8%。
实惠二 好医生更多了
各区医疗集团相继开出30万元、40万元的年薪“抢”高水平全科医生;纷纷请国外的全科专家开展业务培训,让全科医生从服务理念到服务模式不断“升级换代”;成立专科医生工作室,让大医院具有副高以上的专科医生固定在社区“驻点”;实行首席专家制,聘请专家专职负责辖区内慢病居民的健康管理等等。
实惠三 社康药多了
市社保局以罗湖区为试点,允许为慢性病患者单次开具1-3个月的治疗性用药。社康药品目录与集团内各医院药品目录一致,达到1350种。针对缺药品种,罗湖医院集团24小时内配送到家。“网络药师”通过移动审方APP,指导患者用药。
实惠四 检查方便了
各区基层医疗集团相继组建检验检查等资源共享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康检查、医院诊断”。
实惠五 转诊便捷了
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对社康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实惠六 花钱少了
疾病防线前移,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在基层医疗集团就能看好病,减少了就医负担。今年上半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16.9元、10019.5元,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的较低水平。
实惠七 居民更长寿了
基层医疗集团成立后,积极主动协同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学校卫生、慢性病管理、老年健康管理、癌症基因早期筛查项目等工作。2016年,市民人均期望寿命80.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为8.46/10万、婴儿死亡率为1.64‰,主要健康指标持续向好。
实惠八 一生的健康有人管了
基层医疗集团成立后,主动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实惠九 家庭医生服务更到位了
由于“预防为主”的利益导向,医院集团主动做实家庭医生服务,丰富服务内涵,为签约居民提供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用药指导等优质服务。
实惠十 社区能养老了
罗湖、光明等区(新区)医院集团通过在社康中心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长期托老等服务,做强社区养老;通过开设医疗型、康复型、护理型家庭病床,做实居家养老,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建家庭病床4540余张。记者 王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