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院动态 >> 查看内容

中医院推广微创医疗新技术 构建品牌学科

2017-04-01 11:35:19厦门日报吴至圣 查看次数:713

  


中医院消化内镜科团队在对患者进行内镜治疗。




中医院消化内镜科主任索标(左一)带领团队对患者进行内镜治疗。


  消化内镜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诊断发展为治疗内镜学。与传统开刀手术比较,内镜技术是一种微创医疗新技术。由于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受到患者欢迎。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RCP(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SVD(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是体现消化内镜水平的三大领域。近年来,厦门中医院内镜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扩大与加强对外交流,在派医生外出进修的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消化内镜专家来院指导、传道、授业,团队在以上三大领域发展迅猛,让厦门市民不用走出厦门,就能得到消化系统早期癌的治疗。

  文/本报记者 刘蓉
  通讯员 李琪彬
  图/厦门市中医院

  内镜黏膜下剥离
  保肛变得更轻松
  厦门市中医院除了脾胃科在消化道早癌预防方面的传统优势外,在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疗方面,消化内镜科也紧跟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内镜现代科技手段,如NBI(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表面的血管及腺管的开口及形态,对病变的性质做出诊断,并通过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癌变病灶进行内镜下切除,使得过去一定要开腹切除器官才能得治的疾病,只需在内镜下在只有2-3毫米厚的肠壁或胃壁上剥除掉一半的病灶,既切除了病灶又保留了器官,具有创伤小费用低等优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现代先进的微创手段。

  60岁的郭老伯,因大便形状及习惯改变而就诊,结肠镜检查发现他的直肠有个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灶占据整个肠腔近三分之二,且一直延续到肛门口,病理提示恶性程度可能。在过去,这种情况只能由外科开腹切除肛门,在腹部进行造瘘,终身挂一个粪袋生活。这次,中医院消化内镜科通过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通过结肠镜为郭老伯进行了病灶的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切除部位已癌变,但病变仅限于黏膜层,且病灶基底面和水平面病灶没有残留,达到了治愈性切除的效果,更主要的是保住了肛门,避免了造瘘之苦。如今,郭老伯的生活并未受影响。

  消化内镜科主任索标介绍,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创伤小,患者易耐受,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同时一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治疗。

  毕II式术后行ERCP术
  拓宽适应人群
  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在中国医学界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医生不用再开膛剖腹,只需一个直径1厘米左右的内窥镜,就可以解决胆胰疾病,如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化脓性胆管炎等,具有简便、快速、微创等优势。病人创伤小、恢复快、滞留医院时间短。
  如今厦门中医院消化内镜科团队正不断向高难度ERCP挑战,曾成功为92岁高龄的老太进行化脓性胆管炎、肝硬化睥亢合并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下切除术等。

  据介绍,对毕Ⅱ式术后的患者(胃大部分切除的同时,将十二指肠残端闭合,并将残胃与近端空肠吻合)进行ERCP手术,是操作难度系数最大的内镜下治疗。
  70余岁的王阿婆,因剧烈腹痛住院,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老人家胆总管长了结石,封堵了胰管开口,导致胰液排出障碍进而引起了急性胰腺炎发作。通常这种情况下需紧急ERCP,但老人家30余年前因胃穿孔进行过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消化内镜科主任索标介绍,毕II式术后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及其开口异于普通患者,这种情况下,找到胆胰管的十二指肠开口处并顺利插管是完成ERCP的技术关键。但是,王阿婆因手术导致肠腔切除解剖结构的改变,其肠腔结构和正常情况下正好相反,从原本正常体位(头朝上脚朝下)变成头朝下脚朝上观察,且手术难度呈几何性增加。此类病人一般常规转外科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创伤大,愈合慢,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要求非常高,术后容易并发其他胆道疾病。而王阿婆年纪大,加之疼痛达一周,精神状态萎靡,肌体消瘦,外科手术很可能耐受不住。

  在全面评估患者综合病情并进行充分技术线路准备后,中医院消化内镜的医生团队大胆为患者进行了ERCP手术,由于术前的充分评判,再加上过硬的操作技能,王阿婆手术顺利完成,腹痛奇迹般快速缓解,老人家很快就出院了。
  手术期间最难掌控的是通过内镜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耗时占总手术时间的三分之二,X线下显示普通胃镜已经反转扭曲达360°,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开创了厦门市中医院消化内镜诊疗的新篇章,更体现了该院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强大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开拓新途径的决心,拓宽了ERCP手术适应人群,解决了因毕II式手术后难以进行ERCP患者的困扰。

  精准封堵食管曲张静脉
  拆除肝硬化定时炸弹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对于普通市民,似乎很陌生。然而,对肝硬化病人来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就是“定时炸弹”,它会在食管等处发生静脉血管曲张,数量可以有1到数条不等,但病人却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这种曲张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曲张的静脉一旦破裂,病人会立即出现呕血、便血或黑便,出血量一般都很大,严重的会短时间内出现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症状,死亡率高达40%,如果抢救不及时,病人就极可能因大出血而死亡,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危重急症。

  过去,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进行内镜下干预如EVL(套扎治疗)EIS(硬化治疗)是内镜医生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却因操作难且复发率较高,推广得一直不理想。
  为提高厦门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的水平,提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有效进行内镜下二级预防,减少短期大出血的发生,厦门市中医院消化内镜科邀请了该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北京地坛医院教授李坪,就内镜下精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ESVD)前来讲学,传授通过精准探寻并阻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来源及去路血管,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的新的手术方式。

  李坪认为食道内的曲张静脉不是肉眼所见的单根血管,而是像藤蔓一样互相缠绕的血管束,如果想要使曲张血管彻底消失,必须找到主干血管的来源支,用组织胶在其来源支封堵,食管曲张静脉自然会慢慢塌陷,后再补充聚桂醇使其硬化,最终达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一次性治愈。

  近两年,李坪教授多次到中医院内镜科指导推广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ESVD)技术,进行手把手教学,使得中医院脾胃科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止血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因该法彻底阻断曲张的食管静脉的来源血管,故从根本上消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隐患,ESVD可以说是对过去传统套扎或硬化治疗理念的一种颠覆。目前,李坪教授已经被聘请为中医院客座教授,定期到该院指导手术。患者孙先生是最早的获益者,孙先生患肝硬化十余年,过去每年都四五次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每年都需花费数十万元。到中医院连续接受两次内镜下精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后,近一年再未出血,且复查胃镜提示曲张的食管静脉完全根除。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28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