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也可刮痧治疗!夏季刮痧有什么注意事项?
2016-06-19 09:28:47人民网佚名查看次数:372
夏季刮痧有什么注意事项?夏季多发中暑、外感等病况,很多人在治疗的时候,都会采取刮痧的方法,那么,夏季刮痧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日常生活中,刮痧成为十分普遍的养生方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刮痧?所谓刮痧法,是指应用边缘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瓷匙、古钱币、硬币、玉石片或头发、苎麻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体病变部位皮肤上,反复进行刮、挤、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刮痧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的治疗方法,民间流传广泛,我国南方地区更为广泛应用。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称之为“出痧”。
刮痧由推拿手法变化而来。《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法记载,称之为“夏法”。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郭志邃《痧胀玉衡》记载:“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 ”此外,《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
刮痧疗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小,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方便省事,疗效也比较明显,尤其是服药困难的患者或不能采用其它治疗方法时,更能发挥它独到的优势,是很多人选择的保健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有些禁忌还是要注意的。
夏季中暑可用刮痧疗法
中暑在中医上又被称为“发痧”,中医认为中暑主要是因为高温天气,加上劳累过度,从而导致我们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
通常中医会采用“刮痧”的手段来治疗预防中暑,其原理是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刮”除,从而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所谓“痧”是指多发于夏秋两季的中暑、外感等急性病症,现在扩展到呼吸、消化等系统病症,比如感冒、发烧、咳嗽、咽痛、恶心、呕吐、厌食、风湿痹症等。
刮痧手法有哪些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夏季预防中暑试试刮痧刮痧手法有哪些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刮痧。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刮痧时注意三点
1、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沁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2、暴露待刮痧的皮肤,涂抹刮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刮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
3、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
4、每个部位一般刮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5、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治疗刮痧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6、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治疗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气外排,要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个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夏季刮痧要注意些什么,一定要注意起来。
日常生活中,刮痧成为十分普遍的养生方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刮痧?所谓刮痧法,是指应用边缘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瓷匙、古钱币、硬币、玉石片或头发、苎麻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体病变部位皮肤上,反复进行刮、挤、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刮痧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的治疗方法,民间流传广泛,我国南方地区更为广泛应用。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称之为“出痧”。
刮痧由推拿手法变化而来。《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法记载,称之为“夏法”。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郭志邃《痧胀玉衡》记载:“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 ”此外,《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
刮痧疗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小,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方便省事,疗效也比较明显,尤其是服药困难的患者或不能采用其它治疗方法时,更能发挥它独到的优势,是很多人选择的保健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有些禁忌还是要注意的。
夏季中暑可用刮痧疗法
中暑在中医上又被称为“发痧”,中医认为中暑主要是因为高温天气,加上劳累过度,从而导致我们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
通常中医会采用“刮痧”的手段来治疗预防中暑,其原理是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刮”除,从而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所谓“痧”是指多发于夏秋两季的中暑、外感等急性病症,现在扩展到呼吸、消化等系统病症,比如感冒、发烧、咳嗽、咽痛、恶心、呕吐、厌食、风湿痹症等。
刮痧手法有哪些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夏季预防中暑试试刮痧刮痧手法有哪些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刮痧。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刮痧时注意三点
1、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沁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2、暴露待刮痧的皮肤,涂抹刮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刮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
3、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
4、每个部位一般刮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5、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治疗刮痧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6、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治疗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气外排,要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个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夏季刮痧要注意些什么,一定要注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