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疗急救中心实现院前无缝衔接一体化
2016-06-10 12:01:20 厦门日报刘蓉查看次数:439
急救人员在现场。
急救人员在现场,坚持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急救全过程。
【核心提示】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事关安危。
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厦门的国内外交流日趋频繁:各类重要会议、活动、赛事如投洽会、文博会、马拉松赛、海峡论坛等,再加上交通事故、火灾、台风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急救需求,医疗急救系统因此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确保院前急救无缝衔接一体化的有效落实,我市医疗急救中心坚持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急救全过程,建成具有“厦门特色”的急救服务体系,力争为建设美丽厦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急救医疗服务保障。
一提起“120”,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与疾驰的救护车、紧张高效的院前急救画上等号。这些急救人员不知疲倦地和死神赛跑,日夜坚守在保卫生命的战役最前沿,是我市应急救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日常院前急救和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中,他们更是不可或缺。
“同样是医护人员,但我们跟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一样,工作更为紧张和危险,经常需要出入险象环生的事故现场抢救伤员,有不少同事在出警急救的过程中曾意外受伤。”院前急救护士小刘介绍,长期处于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环境艰苦的工作状态,特殊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急救从业人员要承受比其他职业更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对此,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近日主办了福建省“院前急救心理解压及心理急救”培训会议。来自厦门、福州、宁德、泉州等省内7个地级市急救中心和8个县(市)急救中心(站)的90余名急救从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缓解了急救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让他们能够运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自己及所面对的患者疏解压力,调整情绪,更好地关爱患者及家属,提升急救中的人文服务精神及技能,更有效地体现尊重生命的精神。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吴启锋感慨,举办这次培训班,就是希望从人文关怀入手,一方面更好地关爱员工,通过培训让院前急救人员更好地察觉自身的压力和情绪状态,并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疏解压力,调整情绪;另一方面希望急救人员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关爱病人及家属,让员工知道如何根据他人的不同思维模式去跟对方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交流、问题处理,提升急救中的人文服务精神及技能,更有效地体现尊重生命的精神。
开展急救人文服务 慰藉患者及家属心灵
自2012年以来,厦门卫生计生系统围绕“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任务,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同时,把医学人文建设作为加快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响应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急救中心将“倡导医学人文建设,弘扬人文关爱精神”作为中心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鼓励全体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做有人情味医者。
近日,120湖里急救分站接到一则“老人晕倒”调派。急救人员来到现场时,发现长期患抑郁症的郭大爷在阳台上已经自缢。急救设备显示他的心电图已呈一条直线,肢体僵直,早已没有生命迹象。死者的老伴陈大妈面对突发的情况难以接受,她不停反复询问急救人员:“为什么会这样?他怎么了?”询问的同时,她不断在房间与阳台死者之间频繁无目的往返行走,还时不时推搡死者并对他吼叫:“起来,快起来!”
急救人员很清楚,这是死者家属对突发事件发生了应急认知障碍。为了帮助家属平复情绪,对突发事件能有一个认知接受过程,在明确郭大爷失去了抢救机会时,急救人员还是照常启动了现场急救程序。目睹忙碌的现场急救场景,陈大妈开始平静下来,情绪渐渐平复。同时,急救人员搀扶她离开现场,背靠沙发指导她调整深呼吸,询问家庭的基本构成,子女的基本情况等来转移她的注意力。在急救人员的努力下,陈大妈找到子女的联系方式,顺利通知子女。最终,急救人员把她安全交给子女照料。几天后,医务人员偶遇陈大妈,与她交谈确定,陈大妈的情绪平稳,情感认知已恢复了正常。
紧急救护现场,除了医疗救援外,常常会遇到需要处理家属悲痛、焦虑甚至非理性的言行,现场局面复杂、形势紧急,所以现场急救不单单是医疗行为,还需要开展必要的急救人文服务。厦门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把对生命深深的热爱融入到急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待患者如亲人,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谱写着平凡而又光彩的人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普及急救知识 提高公众急救技能
急危重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医院外 “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处在生死边缘的垂危伤病员,几分钟的耽误,有可能意味着生命的丧失。在急救工作中,有“黄金十分钟”一说,现场的十来分钟,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刻”。因此面对公众的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同时,公众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推广程度,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拓展急救内涵,普及公众急救知识,为消防战士、警察、企事业员工、志愿者做了大量的急救培训,年培训量达3000人次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促进急救社会化,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培训部还是厦门市首个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常年开展青少年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少年儿童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同时,该中心还借助报纸、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途径开辟急救课堂,宣传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提高民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
加强急救体系建设 保障一流营商环境
目前,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置急救站16个,与不断增长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相比,现有的急救资源相对不足。
为了提高城市急救能力,完善急救网络,优化急救站的布局,2015年,市规划委、市卫计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我市医疗设施现状,对全市医疗急救网络进行重新布点和规划。未来,至2020年,将在全市规划布局32处急救设施,其中包括一个急救中心、4个急救分中心和27个急救站,对全市人口分布地区进行全覆盖。达到中心城区服务半径3-5km,远郊区服务半径不大于10km,平均每5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同时,急救中心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谋创新,促发展,与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海警三支队等协作,探讨海陆空救援一体化建设;运用我市发达的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与综合性医院联合打造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具有“厦门特色”的急救服务体系,力争为建设美丽厦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急救医疗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