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是精神科医学与生俱来的属性
2016-04-20 09:14:28 厦门晚报佚名查看次数:558
■蒋梦依

■张振清
被患儿从姐姐叫到阿姨 对生命的敬畏与日俱增
在精神科,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和治疗需要,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患儿的生活照料全由护士“包干”,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蒋梦依被小家伙们从“姐姐”叫到了“阿姨”,年华流逝,与日俱增的是她对职业的忠诚和对生命的敬畏。
4岁的叮当(化名)患自闭症,自小被遗弃,入院时不会说话,时常自残、伤人、抢食,没几天,就把蒋梦依抠得满手都是血痕。但蒋梦依坚信,经过治疗和护理,叮当一定会有所改善。她有空便陪在叮当左右,教她吃饭、穿衣、如厕;发脾气时帮她转移注意力,减少自残行为。慢慢的,叮当对她有了特别的依赖,成了她的“小尾巴”,走到哪跟到哪。
一次,叮当不小心摔得满脸是血。她哭着爬到床上,用被子蒙住自己,拒绝检查。蒋梦依看到了,立刻抱起她,哼着儿歌,让叮当渐渐安静了下来。后来,叮当发生呕吐,蒋梦依立刻抱着她做检查。医生担心她年纪小又情绪激动,无法配合,可不做检查就可能耽误病情,蒋梦依决定尝试。她将叮当放在CT机床上,在窗外比着“安静”的手势,做着鬼脸。在她的引导下,叮当配合做完了检查。那晚,蒋梦依陪着叮当玩游戏,听着她咿咿呀呀的絮叨,等她睡着了才起身离去。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
专业知识要让人听得懂
对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
张振清常说,心理科医者要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表达专业知识,要关心、尊重患者。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名焦虑症患者在治疗中反复更换医生,张振清的耐心和关注让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终于敞开心扉,接受治疗。他说:“我知道自己的状态让人讨厌,可我就是控制不住。我只需要一个不嫌弃我的医生,帮我摆脱现在的状态。”
一次临近下班,诊室走进一名阿嬷,步履蹒跚,抓住张振清的手,说着方言,神色慌张。张振清虽没听懂,但看出她遇上麻烦。他搀着阿嬷坐下,给她端了杯水,又找来懂方言的同事翻译。原来,阿嬷来就诊时和家人走散了。在导诊的协助下,阿嬷找到了家属。张振清又花了一个多小时为她进行了心理疏导。离开时,阿嬷热泪盈眶,连声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