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厦门破解看病难从慢病入手,防治结合三师共管

2016-04-12 09:14:19 厦门晚报苏奇查看次数:599

  ■推行分级诊疗后,居民到社区医院开药、检查方便多了。
  ■健康管理师悉心为市民服务。

  “现在开药不用再坐船去大医院挤啦,到社区医院找小钟就行,还能经常检查身体。”上午10点左右,家住鼓浪屿的朱阿嬷趁出门买菜,顺道到鼓浪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健康管理师钟土秀量了血压、测了血糖。
  这就是分级诊疗给老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据了解,分级诊疗实施以来,到社区医院来开药、检查的居民越来越多。2015年底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中,“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成为全国医改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也被评为“中国卫生十大新闻人物”。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慢病先行,急慢分治,上下一体,三师共管”的分级诊疗“厦门模式”成为全国范本。
  
  方便
  在家门口就能体检开药,“绿色通道”直通大医院
  84岁的朱阿嬷没有一般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不过她的老伴黄先生身体却远不如她,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朱阿嬷定期替老伴去开药。
  “以前很多药鼓浪屿医院都没有,每次都要坐船再坐车到第一医院去。”她说,这样跑一趟得花大半天时间,开的药只能吃一个星期。去年3月,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实施“三师共管”后,在鼓浪屿医院就能取药了,而且一次可以开一个月的量。
  最贴心的是,有专门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跟他们“结对子”。“小钟隔几天就会打电话给我们,有时候还会上门来看看。”朱阿嬷说,老伴病情有变化,小钟就会帮忙安排社区全科医生看看,如果全科医生解决不了,借助双向转诊机制,会通过“绿色通道”转诊给第一医院的专科医师。
  在钟土秀的指导下,朱阿嬷做完了检查,随后又找到对应的全科医生,给她的老伴开了降压药。朱阿嬷老两口都在这里签约建档了,只要有空就来检查一下,钟土秀也会指导他们的饮食、运动及合理用药。
  上个月,小钟通过分级诊疗APP发现,一向是“绿标”的黄先生变成了“黄标”,赶紧打电话想了解情况,可是家里电话一直没人接。下班后,她特地上门给老人量血压,发现确实高了不少。询问后得知,黄先生连续5天忘记服用医生新开的降压药了。
  小钟联系了全科医生上门给黄先生检查,还叫来医院的爱心敬老车,把老人接到社区医院诊治。

  专业
  专科医师下社区带徒弟,每月公布管理情况
  两三年前的鼓浪屿医院,并不受居民待见。鼓浪屿医院副院长杨彩虹说,当时因为缺医少药,病人都不爱来。
  2014年5月,医院新班子成立,几名院领导都是从三级医院调来的。“我以前在三甲医院,不愁没病人,来到这里却门可罗雀,于是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不被居民信任的现状。”杨彩虹说,我市开始推行“三师共管”的消息传出后,他们感觉“机会来了”。
  杨彩虹说,最重要的是,三甲医院的专家真正沉下来带徒弟了。“以前也有专家来,但都是看看门诊开开药,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现在,他们和社区全科医师结成师徒关系,徒弟不行,师傅也有责任。”她说,专家看门诊只是一小部分,主要是带教、查房,每周还会进行病例讨论,点评每份病历,逼着社区全科医师学习。
  为了摸清“家底”,他们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建立健康档案,社区有多少慢病患者心里也有了数。“当时居民们的眼神让我印象很深。”钟土秀说,初次上门为朱阿嬷夫妇建立健康档案时,甚至被误认为是骗子,打电话也会被挂断。
  在社区网格员的协助下,他们花三个月完成了第一遍入户签约,健康管理师主动上门与居民“结对子”,把慢性病患者按自我管理程度分为绿、黄、红三色,其中红标为重点对象。
  签约后,每个病人就由各自的健康管理师负责了,每月张榜公布管理情况。7名全科医生和12名健康管理师与专科结成团队,形成竞争机制。“以前没什么压力,现在忙了很多,病房工作量也翻番了。一年多下来有了不少心得,这样学以致用,很有成就感。”健康管理师邱乡说。

  【数据】
  ●据统计,2015年厦门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达到560万余人次,相比2014年的39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了43.67%。其中高血压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56.29%,糖尿病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115.86%。
  ●“糖友网”“高友网”的入网病人,由2014年的3024人,激增至“糖友”15598人、“高友”21608人,两网合计已有37206人。
  ●分级诊疗带动了其他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从大医院下沉到社区医院,如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关节痛、骨质疏松、慢性胃炎等病人选择在社区医院首诊的情况明显增加。大量病人下沉到社区就诊,给各大医院“减压”,其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的门诊量下降了10%。

  【名词解读】
  慢性病分级诊疗的厦门模式
  为改变长期以来大医院人满为患、疲于应对的“战时状态”,2012年以来,我市以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病为切入点,通过创设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服务模式,构建“糖友网”“高友网”管理载体,创新了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和体系化防治工作模式,形成了以“慢病先行,急慢分治,上下一体,三师共管”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分级诊疗“厦门模式”。
  这一首创的慢病分级诊疗改革试点经验被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作为样本在全国推广。据了解,我市还在海沧、莲前、开元、嘉莲、鼓浪屿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完成家庭签约2万余人。

  【声音】
  分级诊疗促进公立医院转型
  全国多个城市都在探索分级诊疗,为何只有厦门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杨叔禹认为,厦门柔性引导推进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以慢病为突破口,防治结合,创立“三师共管”上下联动机制,多部门协同推进等举措,有很多是全国首创,实施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赖。
  “分级诊疗也撬动了公立医院的转型和重新定位,大医院逐步向解决疑难重危疾病的‘精品店’转型。”杨叔禹说,分级诊疗不仅带动了厦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改革,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社区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的服务水平,也带动了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适当提高了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了部分大型设备检查价格等。
  杨叔禹表示,厦门市政府已出台《厦门市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同时,将增设一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改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配备投入,加大招聘编内人员力度和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力度。
  “医改必须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医务人员有积极性,才算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医改。”他说。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6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