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一站式诊断揪出肿瘤蛛丝马迹
■全国分子影像介导精确诊断工作委员会成立,第一医院孙龙副教授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全国肿瘤分子影像一站式诊断技术培训基地落户第一医院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介导精确诊断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第一医院举行,该院孙龙副教授担任主委。
李亚明主委(右)向姜杰院长(左)授牌。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罗超
记者昨日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分子影像介导精确诊断工作委员会日前在该院成立,核医学科孙龙副教授任该工作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现场还举行了全国肿瘤分子影像一站式诊断技术培训基地揭牌仪式,以及全国分子影像介导一站式精准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定稿会。
当天,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李亚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教授匡安仁,中国核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核医学教授张永学,福建省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核医学教授缪蔚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教授等出席了揭牌仪式。会议由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吴华教授主持。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分子影像介导精确诊断工作委员会,在中国核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意味着首次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分子影像介导理论建设和实践的培训平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首次形成国家、学科层面完整的分子影像介导肿瘤精确诊断工作体系。这是今年中国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一项全国层面最重要的工作。”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亚明表示。
开启分子影像
一站式精确诊断模式
1月23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分子影像介导精确诊断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孙龙任首届主任委员。同时,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肿瘤分子影像一站式诊断技术培训基地在第一医院挂牌。这意味着中国介入核医学开启了分子影像一站式(集解剖、功能、代谢、多探针、分子显像于一体)精确诊断的模式。
李亚明主委表示,中国核医学分子影像一站式诊断基地设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要是因为该院分子影像介导工作已成熟开展,有专门的专家团队,“我们希望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为基础,通过全国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形成全国的平台。”
制定分子影像介导
精确诊断国家标准
在随后举行的《中国核医学多模态分子影像介导一站式精准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定稿会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孙龙担任该指南及规范的主编。“此次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作为国家级指南和标准主编,制定的是全国的规范,是行业的标准。”李亚明表示。
分子影像介导
使肿瘤诊治更加精准
会上,李亚明指出,核医学分子影像学是肿瘤影像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放射、超声影像下介入操作已经作为常规工作,因此,介入核医学的开展是完善核医学科学科水平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为核医学科开创集肿瘤诊断、分期(早中晚期)、疗效监测为一体的核医学分子影像一站式精准诊断提供技术支撑。核医学肿瘤一站式精确诊断技术,非常有利于患者及家属,也为治疗决策提供最可靠的核心依据。”
李亚明表示,核医学分子影像有其自身优势,分子影像介导使用的设备是多模态(代谢、功能、解剖)介导下诊断技术,能提供更精确,更完备的诊断结果。“分子影像一站式诊断就是通过核医学影像发现病变,用微创技术从最高肿瘤代谢活性病灶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提供病变的生物学(遗传、基因)性质,从而进行精确诊断,明确临床该用什么药,为精准医学创造条件。”
案例1
肺癌误为炎症
PET揪出元凶
50岁的曾先生,因CT发现右侧胸腔积液,一年内在多家医院接受常规支气管镜检查、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甚至胸腔镜检查等,医生均考虑是右侧胸腔炎性病变,但治疗一直未见效,病情持续进展,到后来整个右肺不张。最后曾先生经人介绍慕名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进行全身PET检查,通过糖代谢分子显像发现,不张右肺中隐藏一个与周围正常肺组织无明显分界的、形态不规则1.5cm高代谢病灶。医生使用微创技术取样病检,最后明确为肺腺癌,用一周的时间搞清楚了过去一年内多家医院反复检查都未能明确的病情。病情得到精确诊断后,曾先生获得了最合理的治疗。
案例2
PET证实远处转移
避免无效手术
45岁的谢女士咳嗽一个月,在当地医院CT检查怀疑是肺肿瘤,全身常规检查未提示远处转移。但是经两次支气管镜检查,均未能成功获取肿瘤组织做病检。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谢女士做PET检查后,医生也考虑是肺癌。不过,PET检查同时发现,谢女士腰椎边缘有一个0.8cm高代谢病灶,骨质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考虑是肺癌发生了远处转移。这就意味着,患者失去了手术机会。
为了获取最好的治疗方案,谢女士到北京、上海等全国著名医院会诊。会诊结果也认为是肺癌,但是仍无法获取样本进行病检。谢女士返回厦门后,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使用微创技术对其右肺高代谢病变、腰椎微小高代谢病灶经行病理取样活检,取样成功,证实了最初的PET初步诊断——癌症已出现远处转移,没必要再开刀手术了。随后,患者边治疗边在核医学科监测复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案例3
精准诊断
肿瘤转移也能长期存活
43岁的陈女士早在8年前做过乳腺癌手术,术后半年,在第一医院核医学科PET检查发现肝转移、骨转移。医生用微创技术对肝、骨高代谢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异质性,随后患者在肿瘤内科对症下药,治疗期间多次PET检查监测疗效,并对PET检查提示发生进展的病灶,又多次使用微创技术获取样本,不断精确调整治疗药物与治疗方案。有PET的保驾护航,即使该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全身多处转移后8年,目前存活质量仍然有保障,生活自如。
【链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是厦门市最早建立的核医学专业。无论是学科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先进行列。2009年通过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评审,成为我省最早的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核医学学科,2012年获评厦门市医学重点专科,2015年批准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可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我省唯一目前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核医学科。
学科带头人吴华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先后承担和完成十多项国家、省部、市级科研课题研究,率先在我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该科率先在闽西南地区开展PET/CT检查,目前已完成检查2万余例,对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测、脑功能显像、心肌细胞活力评价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5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度华东区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名榜》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荣登专科声誉榜单,专科排名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