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金海鹏:医生要用双手燃起病人心中的希望

2015-10-17 11:45:04海西晨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583

  厦门首届“最有人情味的医院、临床科室、医务工作者”系列评选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厦门市医师协会、厦门市护理学会、厦门日报社、海西晨报社承办,旨在表彰、宣传医疗行业职业精神,通过示范先行,带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美丽厦门建设。

  厦门市中医院一直重视医学人文建设,职工争做有人情味的医者。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有人情味的医者。从本期起,我们将就此展开系列报道。

  名医名片

  金海鹏 副主任医师,硕士。2002年于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本科毕业,2012 年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目前就职于厦门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擅长诊治中风偏瘫、面瘫、脊髓损伤、颈肩腰腿痛。

  晨报记者 陈淑君

  通讯员 黄琳 李琪彬


  有一句话在厦门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金海鹏心里留了18年。18年前,在大学第一堂课上,系主任吴炳煌老师对金海鹏和其他医学生们说:“针灸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双能为病人解除疾苦的手。”金海鹏说,18年的行医生涯让他慢慢读懂了这句话。医生的一双手,绝不只是替病人解除疾苦。如今的他,已经有底气再说起这句话,他可以坚定地回应老师:“我仍不断在前行的路上。”

  病人想放弃

  他陪病人看夜景散心

  金海鹏初到针灸科时,科室刚组建中风康复病区,他收治的第一个患者是来自安溪的脑出血后遗症患者,该患者入院时左侧肢体偏瘫,肌力0级,只能被其妻子和朋友用担架抬进病房。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已经能自己站起来,但因下肢屈髋无力伴下肢踝关节下垂,迟迟不能独立行走。

  一天,这名患者提出回家的请求,金海鹏一再询问,对方才透露其囊中羞涩,看不到未来,不想再浪费时间。为了坚定患者康复的信心,当天晚上,金海鹏推着轮椅,与患者一起在鹭江道上散心。对岸灯火辉煌的鼓浪屿夜景重燃了患者想要康复的欲望,他对生活又有了期望,后续康复训练得以进一步推进。又过了一周,这名患者的左脚终于迈出了中风后的第一步。

  回想起来,金海鹏感慨地说,患者当时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他从医的第一步。“让抬着进来的病人走着出去。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自己一双手的意义与责任所在。”

  细心探病因

  他帮老阿婆脱袜检查

  医生的一双手,首要责任便是为患者找到真正的病因,为其解除病痛。

  8年前的一天,门诊收治了一位来自翔安的老阿婆,阿婆能迈步但站立不稳,这一症状持续半年多,经当地医院治疗并不见效。患者接诊后,金海鹏为阿婆做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测肌力、拿叩诊锤敲击腱反射……检查完却未能找到阿婆的病因。

  感到无从下手,金海鹏与阿婆的家属进行了彻夜长谈,从阿婆的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详细了解各方面情况。不经意间,家属透露阿婆信佛,长年吃斋。

  “吃斋、维生素B12摄入不足、脊髓、行走不稳。”这些词在脑中闪现,瞬间金海鹏就有了诊断———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找准病因后,经过1个月的治疗,阿婆顺利出院了。

  在那次替阿婆做检查的过程中,家属的一句话让金海鹏很开心:“你是第一位替我妈脱袜子来进行详细检查的医生。”这句话也让金海鹏反思,医生究竟怎样才算在用心为病人解忧?金海鹏说,他想继续追寻答案。

  急病人所急

  拜托同事帮病人接女儿

  从医10多年,不时会有朋友提醒金海鹏:“病人就是病人,不要带入太多其他关系。”

  针灸康复科里的病人大多患中风后遗症,恢复慢,疗程长,病情易复发,即使患者出院了,金海鹏和科室其他医生也需要长期跟进随访。时间长了,病人和他们成了朋友。老施就是这样和金海鹏成了朋友。

  一次,老施在复诊过程中突发腹痛、发热。金海鹏诊查后,考虑老施患了急性阑尾炎,情况危重,建议他动手术。但老施担心即将放学的女儿无人接送,不愿立即就医。金海鹏二话不说,连忙拜托一名同事去幼儿园帮老施接回女儿。等亲眼看见女儿安全回来了,老施才安下心来,答应接受手术治疗。

  金海鹏坦言,在现行的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比较敏感,医生这样的做法无疑有危险。但在那种情况下,再也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事。

  金海鹏告诉记者,他曾这样问自己:医生的一双手除了救治病人还能做什么?“我想或许就是在病人需要的时候,除去顾虑,伸一把手。冒险的事也得有人做,那就让我来吧。”

  热心做公益

  倡导“志愿者进病房”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从轮渡码头到中山公园南门、从翔安童梓村到同安五显镇,岛内外都留下了金海鹏和“一抹红”的足迹,这抹红就是城市志愿者。

  除了在医院勤恳地工作,金海鹏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市医学会组织的义诊。他带领华厦学院社区康复专业的5名志愿者,尝试了“志愿者进病房”的服务模式。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年龄只有患者的孙子孙女那么大,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具有服务残疾老人的专业知识以及用不完的热情。

  金海鹏首先对这些“红马甲”进行岗前培训,教他们偏瘫患者的护理技巧。随后,他们各自分工,有的用轮椅推着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有的帮助老人洗脸、照顾老人生活。更重要的是,老人需要精神世界的满足,年轻志愿者就陪他们说话,让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金海鹏倡导的“志愿者进病房”模式,不仅打破了过去志愿者只能从事导诊、维持秩序的藩篱,而且能让患者受益,使志愿者受益,让患者觉得医院病房里有了人情味。

  最大的期望

  成为点亮病人的灯塔

  采访时,记者问金海鹏,他想成为怎样的一名医生。金海鹏说,他最大的期望,是能够成为点亮病人的灯塔,能帮助病人重燃康复的信心与对生活的期望。身为针灸康复科的医生,他面对的多是老年、偏瘫、痴呆、多脏器损害的患者,这要求医生要有耐心、爱心、恒心。

  科室每晚都进行一对一模式或小组模式的康复训练。有人开玩笑说:“夜晚的12楼运动治疗区,如同青苹果乐园。”

  一位来自同安的脑出血患者,左侧偏瘫,经过两个疗程的针灸、康复治疗后,仍不能站立、行走。患者觉得自己达不到医生康复的要求,开始愁眉苦脸。察觉患者的想法后,金海鹏为他降低了康复目标。获得小小的成功后,该患者的心态有了积极的转变。与这位患者情况类似的病人不少,对针灸康复科的病人来说,不管目标有多小,任何成功和进步都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这将鼓舞他们继续锻炼,重燃他们与病魔斗争的信心。

  金海鹏说,一位病人的康复或许就能让一家人有了信心和希望。每一个医生都肩负着沉甸甸的期望。踏踏实实用双手为患者治疗,用双手为患者解除病痛,同时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这是他对于“有人情味医者”的理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7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