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揭秘“青蒿素”在厦量产往事

2015-10-12 09:26:53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604

  当年参加在厦门“中试”提取“青蒿素”的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左到右依次为吴葆康、吴尚义、黄锦水。(本组图/本报记者 程午鹏 摄)

  吴尚义翻找当年的记录。

  中药所的科研人员来厦门指导工作。(厦门市医药研究所提供)

  中药所与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签署的关于《青蒿素高含量的青蒿纯种选育》协议。(厦门市医药研究所提供)

  本组文/本报记者 程午鹏 李沛

  1981年5月,屠呦呦课题组在药学学报上发表一篇名为《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Ⅰ》的论文中提到“福建厦门产青蒿”。而在文末参考文献中则具体写到:“因与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协作进行青蒿素挥发油治疗气管炎的研究,故重点研究了厦门产青蒿挥发油成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领衔的课题组,发表的这篇论文为何会提到厦门产的青蒿,以及来自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的“青蒿挥发油”?

  近日,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在看到本报关于屠呦呦的连续报道后,主动联系本报。记者在研究所里,看到了当年该所与屠呦呦所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药所)签署的《青蒿素高含量的青蒿纯种选育》协议书。

  记者找到3名当年组织参与青蒿素提取生产的科研人员,并通过当年曾参与厦门“青蒿素”提取的一名医生,找到当年生产点所在地和遗留到现在的浸泡青蒿容器。通过这些实物和口述,我们将为您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进行“青蒿素”批量化生产前中间试验、以及青蒿人工栽培试验的过程中,厦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邂逅】

  厦门研究青蒿有基础

  与中药所开展合作

  时间:1975年

  1975年,卫生部组织的“攻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全国会议在河北保定召开,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的领导作为福建省的代表发言,提及“青蒿挥发油”。

  中药所也参与这场会议。当时,中药所已经在实验室制药厂生产“青蒿素”,用于抗疟疾,正准备进行“中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

  原厦门市医药研究所所长吴尚义翻开发黄的卷宗介绍说,“青蒿挥发油”和“青蒿素”都来自于青蒿(以下均指黄花蒿)这种植物,但“青蒿挥发油”取自新鲜的青蒿,而“青蒿素”则取自干燥的青蒿叶子。

  中药所曾进行研究,从北往南,青蒿素在青蒿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厦门地处南方,而且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在“青蒿挥发油”提取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吴尚义说,中药所“相中”了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双方由此建立合作关系,中药所为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做“青蒿挥发油”的药理药化研究,而厦门市医药研究所配合中药所做“青蒿素”的“中试”。

  这也解释了在1981年5月份,中药所的屠呦呦课题组为何会发表《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Ⅰ》的论文中提到了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学习】

  派科研人员赴北京

  了解青蒿素提取工艺

  时间:1979年12月30日

  “1979年12月30日,我接受到指派,到北京东直门的中药所,学习青蒿素提取工艺。”原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吴葆康翻开一个老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各种专业术语和数字。

  吴葆康当时只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科研人员,与他一起前往中药所的是一个名叫王黎明的医生。王黎明在当时的同安光华大队的农村医疗站工作,进行过“青蒿挥发油”的提取,具有一定的青蒿提取经验。

  吴葆康说,中药所当时有一个实验室级别的制药厂,只生产少量的“青蒿素”,用于青蒿素的科研。让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厦门进行“中试”,批量化提取“青蒿素”用于制药。

  学习中,中药所科研人员知无不言,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提取工艺。青蒿素提取使用的是叶子部分,需要干燥、粉碎,用特殊的“溶媒”进行浸泡,浸泡还分为三次,每次的时间、温度、用量,以及浸泡溶液的回收处理等——对这些,吴葆康都做了详细记录。

  “青蒿素”实验室提取,使用的都是蒸发皿、三角瓶这样的小器皿,批量化生产,则需要更大的容器,中药所为了研究批量化生产,与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合作在厦门建立实验生产点,并从设备、容器到工艺对“中试”生产点进行指导。为此,厦门市医药研究所于1980年1月于北京与中药所签署了协议,由中药所提供资金和技术,而厦门市医药所则要提供一定数量的“青蒿素”给中药所。

  【生产】

  厦门提取的青蒿素

  品质为全国最好

  时间:1980年9月

  1980年9月,中药所领导及研究人员来厦,在他们的指导下,市医药研究所在同安光华大队对农村医疗站再次改造升级,建立了“青蒿素”提取生产点——当时基地负责人黄锦水,也是当时市医药研究所制剂室主任。

  市医药研究所还派出吴葆康和黄静茹,依据中药所提供的生产工艺,以本地野生黄花蒿为原料进行“青蒿素”的提取“中试”。

  生产点十分简陋,提取“青蒿素”用的“溶媒”易燃,还有一定的爆炸危险,必须保存在地下。而整个生产点不过5亩地,黄锦水形容说,他们像是在“火山口”上搞生产,稍有不慎“溶媒”就可能引发火灾。

  当时生产条件十分简陋,提取“青蒿素”的容器就是订制的50多个大号陶缸;青蒿则是向农民收购野生黄花蒿,整整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区域堆放成山。

  吴葆康对生产点的生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从1980年9月12日到9月25日,经过努力,终于提取了420g的“青蒿素粗结晶”,并送中药所提纯和研究。

  王黎明经过钻研,掌握提纯工艺,直接在厦门的生产点进行“青蒿素”提纯,得到“精品”。黄锦水说,当时在厦门提取的“青蒿素”品质在全国来说是最好的。

  【栽培】

  为满足批量生产

  在厦栽培选育青蒿

  时间:1984年

  “中试”的目的在于将实验室生产变为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对原料的需求较大,在试验中,使用野生黄花蒿的弊端暴露出来——向农民收购的原料纯度不高,生产需求无法满足。1981年起,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开展对野生黄花蒿资源的调查,并与中药所合作进行黄花蒿人工栽培研究。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关于“黄花蒿人工栽培及药用成分的研究”还获得1979—1985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4年6月,中药所与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签订了《青蒿素高含量的青蒿纯种选育》协议书,将各地的青蒿种子,送来厦门进行种植选种,中药所的科研人员也来厦门参加研究,进行青蒿人工栽培。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后续

  “青蒿素”提取工艺

  在定制的大号陶缸中,将干燥粉碎的青蒿叶、花与“溶媒”混合

  ?

  上面盖上塑料膜密封,浸泡后将溶液导入地下

  ?

  再抽取后,将“溶媒”蒸发回收,取得“青蒿素”“初品”

  ?

  进行“青蒿素”的提纯,得到“精品”

  【走访】

  厦门青蒿素提取点

  如今是村委会办公场所

  参与过青蒿素提取工作的王黎明介绍用于浸泡青蒿和“溶媒”的定制大陶缸。

  昨日上午,如今已70多岁的王黎明骑着自行车,带着记者找到了当年“中试”提取“青蒿素”生产点的地方。

  王黎明当年在同安光华大队的农村医疗站工作,现在,医疗站已成为翔安区内厝镇莲前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王黎明带记者来到这里,指着围墙内一片草地,说这里就是当年存放“溶媒”的地下仓库,当年的厂房早已难觅踪迹。

  在王黎明的家中,还有两个能装50多公斤水的水缸——这其实就是当年提取“青蒿素”工厂里用来浸泡青蒿的陶缸容器,现在依旧完好,被王黎明用来做消防水缸。

  对于厦门提取“青蒿素”的生产点为何突然停产和消失,有着多个说法:一种说法是当年厦门的生产点提取的“青蒿素”已经超过了中药所的需求;另一种说法,则是厦门所产的“青蒿素”质量虽然高,但原料使用量巨大,在外地又发现了“青蒿素”含量更高的青蒿。

  这些说法由于历史原因已无法考证,但可以说:厦门市医药研究所以及当时在光华生产大队设立的“青蒿素”提取生产点,为“青蒿素”的研究应用、批量生产做出了贡献。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3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