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 对望时刻启示多
2015-10-16 09:31:32健康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418
|
新华社供图
|
|
|
青蒿素,毫无疑问是一个在古老中医药启发下的医药创新科技成果。但疑问是,该如何看待其中中医药的价值?该对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充满信心吗?这条现代化之路应走向何方……当中医药与诺贝尔奖相遇,不管是谁给了谁“礼物”,我们都有必要打开这份“礼物”,细细观察。
重新审视
中医药的良机
诺贝尔医学奖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该奖项之于中医药价值何在?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的相关评价被一再提起。这位近年来不断提示人们重视屠呦呦及其青蒿素研究价值的生命科学领域著名海归学者,早在2011年8月即发文介绍屠呦呦等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过程、成就,称之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并表示“青蒿素等的发现清晰地肯定了古老的中药在今天仍然有益,传统中医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可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潜力”。
而诺贝尔奖宣布后,虽然各媒体、社交平台上有关青蒿素成果在整体上姓中还是姓西多有讨论,但大家对中医药的贡献确认无疑,甚至认为这是关键性的。
“屠教授发现青蒿素并不是偶然的。祖国医学宝库是她挖掘出突破性成果的丰厚土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说,“屠教授团队先后梳理中医药古代文献和民间偏方达2000余个。到1971年,她的团队已从200多种草药中得到了380多种提取物,并选中青蒿作为重点开发药物之一。而最终的突破,也源自葛洪的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相关记载。因此,青蒿素源于中医药是不争的事实,是传统医学的传承创新、与现代药学有机结合的成果。”在孙咸泽看来,此次诺贝尔奖正好给了各方重新审视中医药的机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陈凯先说,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屠呦呦的获奖不仅不是中医药的惊鸿一现,甚至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草药化学研究先驱、出生于中药世家的赵承嘏先生,从中药延胡索中成功分得延胡索乙素,创制出新药颅痛定。他还在麻黄碱等中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和成就。这些都成为世界药学、生理学、医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陈凯先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医学、药学取得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成果,很大一部分也与中医药研究分不开。其中,最突出的包括青蒿素类抗疟新药的研究、砒霜治疗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全球第一种可被治愈的白血病)等。去年,埃博拉病毒肆虐,来自美、德的科学家从中药汉防己中找到了汉防己碱,被认为非常有可能成为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有效药物。”
“屠教授获诺贝尔奖,让年轻科学家看到了希望。科学本无国界,知识也不分贵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马双成研究员等认为,在西医、西药迅猛发展,很多人对中医药产生怀疑的时刻,屠呦呦用她的突出成果为祖国医药正名。这如同打开了一扇窗,窗内的国人看到世界对中医药的重视,窗外的世界看到古老中医药的现代魅力。
“要自尊、自信、自立,始终如一地坚持中医药发展,从中医药里吸取精髓,达到自强的目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
中医药学
要瞄准临床难点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的记忆里,自己小时候生病常被家长逼着喝汤药。正是汤药激起的好奇心,驱使他后来选择学习中医药,又留学法国,踏上学习现代生物医药知识之路。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林瑞超对中医药是否有效的激辩早已司空见惯。“我常常举例子给不熟悉中医药的外国专家,试图让他们明白,中国人口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中医药所起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如今,屠呦呦的获奖,使林瑞超找到了更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这种中医药与世界主流医学的沟通。
很多跟林瑞超一样面临过相似局面的专家表示,过去,中医药在与世界沟通时总存在些许“频率不吻合”,而如今对于外面的世界来说,能够为人类健康、对抗疾病发挥实际作用,才是其生命力和根本价值所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让中医药人更加认识到,中医药价值若想得到广泛认可,只能靠切切实实的疗效。
“屠老师的获奖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科研的方向、目标到底是什么?尤其我们做临床和医学研究的,更多应该把目标转向需求,转向解决临床实际难点问题,特别是要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做好保健的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
与此相呼应,获奖消息公布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正在非洲参加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喜讯传来,非洲各国的卫生“掌门人”都表示祝贺。作为受益者的他们,其兴奋程度不亚于国人。
“生命是最伟大的,医学的目的应该是解决问题,中医药学也不例外。这个奖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要沉下心来,围绕临床重大问题努力攻关。”张伯礼介绍,中医药不但对疟疾显示了价值,近些年对甲流、手足口病、登革热及其他一些急性传染病也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甚至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也有很多治疗优势。对于养生保健治未病,中医药效果更是深入人心。“这些东西我们都要去努力挖掘、研究。”张伯礼说。
中医药现代化
路要怎样走
即使中医药现代化确定了“疗效至上”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现代化之路怎么走,一段时间以来仍然争议不断。
有专家介绍,一些人认为,与地位强势、效果突出的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意义很小甚至毫无作用;而另一些中医出身者和传统医药粉丝则认为中医药依然很有用,但只有符合中医思维的复方中药才是真正的中药,中药的现代化应沿着这一路径。这两种声音之外,在植物药、生物药领域,采取单体提取等方式,寻找对治疗疾病有效物质的研究人员也在发声。
诺贝尔奖的颁发,指出了前两者的武断,肯定了其他现代中医药研发路径的价值,有助于中医药界以更加宽容、开放的心态面向未来。“发现新药的方式之一,是从多达百万种化合物中进行药性筛选,其工作量浩大、成本高、成功率极低。另一种方式是锁定以往已观察到有一定疗效的天然植物或动物、矿物原料,从中发现有效单体,在此基础上发掘新药。后一种方式更经济、便捷、成功率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表示,对于有着深厚中医药积淀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条具有现实可及性和经济高效的药物研发路径。
“(屠呦呦获奖)间接提示,严格地研究其他中药成分的作用,可能还会有更多发现。比如,中国一些医院模模糊糊用的一些药和很多企业马马虎虎制造和推销的一些药,如果经过严格检验和研究,可能会更明确适应证,有更好疗效。”饶毅也这样推测。
还有分析者认为,此次诺贝尔奖除了能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外,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同时还提示中药民族企业要认真研究,着力于进一步明确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这将有可能把中药民族产业带进一个新时代。
在此背景下,还有专家冷静提醒,虽然诺贝尔奖肯定了单体提取这条路,但也不应矫枉过正,一窝蜂都往这条道上挤。“中医药不仅是里面的单体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其另一突出特色——基于中医思维的复方研究与应用,也对人类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陈凯先介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肝纤维化、金复康治疗晚期肺癌,复方黄黛片、复方丹参滴丸、芪苈强心胶囊等一批复方中药,都展示出古老中医药的现代化价值。沿着这条路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创新研究,可能产生原创性、引领性的成就。
在屠呦呦的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看来,单体提取和基于中医思维的中药研究,两条路甚至颇有交集,“屠呦呦的研究正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路径是人为分的,治好病的目的是一样的。不必分孰优孰劣,但凡解决得了实际问题的,都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张伯礼表示。
中医药也可
探索循证路
虽然中医药现代化可以鼓励“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为什么单体提取类成果更易被国际医学界肯定?首位在化学领域国际期刊《Molecules》上撰文,明确指出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分析,这当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复方研发模式比较难,国际医学界对中药复方的接受度也较低。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屠呦呦获奖的评语中,也强调授予屠呦呦诺贝尔奖是“为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诺贝尔奖让中医药界多年来的科研方式、评价模式困惑浮出水面。在不少专家看来,中医药仍在科研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与西医药的循证模式接触不良。
一方面,中医药界一些专家认为,科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可靠知识来源,中医药现代化科研之路不一定要遵照循证医学模式。况且中医药因人施之、辨证施治、基于个体化的治疗思路,看起来似乎与循证医学路数相反。如果中医学拒绝与现代科学和循证医学合流,坚守传统,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科研之路”。
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主编李幼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中医药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设定中,‘现代化’的表达中暗含着国际化的内涵。既然有国际化的‘野心’,就必须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和遵守国际游戏规则。与循证医学‘共舞’,就是一条必由之路了。”她认为,现代学科发展与医学的公信确认,要通过客观的“知识辩护” 。在国际舞台,传统古典权威与政府政策支持都不能取代学术公信。
事实上,在不少专家看来,中医药也并没有特殊到完全不能与循证医学合轨。循证医学的精髓并不在于其方法论,而在于其坚持力求客观、排除偏倚、明晰判定疗效的原则和理念。“至于用什么方法、手段,是可以探讨的。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发展出中医药自己的循证方法学,是一种站高望远的智慧和进步。”李幼平表示。
“最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主流力量,带有示范作用的部门、团队,在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说明,中医药循证完全有可能。”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中医药临床循证研究中,不少学者觉得难以向非中医人士解释中医理论、治疗原则及机制。其实,“不管西医中医,或者中医某个证候,机制知道不知道不要紧,现在国际上也不见得一定要追究这个。最要害的是,证明它有效、安全、可重复。”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实际疗效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也在转变认识,创新复方中药的海外注册正在提速。
中医药现代化
应提升为国家战略
“现在任何东西都要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中药现代化那么复杂的问题,那么多需要结合的,我就希望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医药,给我们中医药人多一点时间。”面向中医药的未来,张伯礼语重心长。
多位专家建议,把中医药现代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进,加强国家战略层面的谋划、布局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陈可冀建议,继续组织举办西学中班,让更多的西医西药人员有机会了解中医药,用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发展中医药临床疗效和科研、产业提升。
“今天我们所获得的奖项和整个中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相比,只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其发掘、整理、提高的空间仍十分巨大。”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药专家、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表示,以此为基础的中医药现代化将带给全世界更多惊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