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生签“拒收红包协议”再引争议
“我不认可红包协议,我自己也没有签订,因为我学医的时候已经宣过誓。”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参加中日友好医院讲座,被问及怎么看待 医生签订拒收红包协议时说,让医生签订拒收红包协议,会让公众认为医生是一个普遍收红包的群体。此番言论也让“拒收红包协议”再引争议。
今年2月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的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患者住院24小时内,须由经治医师和患者沟通并签订不收、不送“红包”协议。
目前该规定已实行了半年,记者近日采访北京多家医院发现,对于这“一纸协议”既有赞同支持者,也有持异议不认可者,多数医院则对此不愿多谈。
煤炭总医院:签订率99.68%
煤炭总医院早在今年3月4日就在北京率先执行了“医患双方同签拒收红包协议书”。力推此举措的院长王明晓11月13日表示,目前医院执行得非常正常,带来的客观效果是好的,争取再推进。
从今年3月至9月,医院专门对出院患者做过一项调查,这段时间出院6946人,签订拒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的有6924人,除了一些患者昏迷了没法签,或者经治大夫当时没在场可能会有一个时间差外,总体签订率达到了99.68%。
“不可否认,刚开始执行时,医生们对这个协议的认可度比较低。”王明晓说,当时医生只有30%-40%的认可度,觉得当医生已宣誓不收红包,卫计委之前 又有过“九不准”,没必要再签。随着时间推移,医生的认可度普遍增加,而患者对协议的认可度一开始就有70%,现在则上升到80%以上。
针对“拒收红包协议”引发的争议,王明晓表示,医生整体收入偏低确实是个问题,仅靠一纸协议不够,还得有“治本之策”,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跟进,让医生获得体面收入,才能真正消除“红包”现象。
一些医院对签协议“冷处理”
记者采访时发现,多数医院视“拒收红包协议”为敏感话题,对此比较避讳,不愿做过多评价。
“对这个协议,很多医生有看法,觉得是一种人格侮辱。”一家大医院有关人士表示,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医院会适当灵活处理,比如把拒收红包的内容附在住院手续注意条款的后面,避免尴尬,也不做太多强制要求,算是一种“冷处理”。
“办住院手续时,医生让我签了很多表格,其中有一个就是不收、不送红包的表。”患者朱先生说,医生就让看看,说可以签字,但不多解释,也就不好多问了。
声音
我不愿意签这个协议,目前所在医院也没有强制签。如果收红包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体制问题,那么这一个协议也消除不了;如果只是某些医生个人行为,让所有医生都签这个协议等于背黑锅,医生有自己基本的职业准则。
即使签了协议,对医生和患者究竟具有多大的约束力,有多大可信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都没有得到明确。如果要求医生签拒收红包协议的话,照此,政府官员是不是也要签一个拒绝受贿不贪腐的协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