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吴谨准:医患沟通很重要 医生应有同理心
吴谨准看病前,都要逗一逗孩子,打消孩子对医生的恐惧。
近几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最高日门诊量不断被刷新。在呼吸哮喘门诊中,预约吴谨准的患者如滚雪球般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厦门本地人、漳龙泉患者,甚至还有不远万里从甘肃兰州赶来的患者。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内科主任,吴谨准和他的同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家长:他是我们的定心丸
19日上午9时许,晨报记者与吴谨准见面是在儿科住院部。相较于成人病房,这里多了几分童趣,墙壁上装饰着海豚、小花等卡通贴纸。
吴谨准走路很快,和病房里的孩子微笑着打招呼时,却像幼儿园老师一样讲话轻轻柔柔,十分亲切。“他是家长的定心丸,孩子经他手,我们放心。”一位家长称,经他了解,吴医生还曾被全国网友评为最喜爱的大夫之一,好评率很高。
吴谨准从事儿科呼吸哮喘专业25年,对儿童哮喘的生命质量及哮喘评估、小儿肺功能、小儿呼吸睡眠障碍、小儿纤支镜、过敏性疾病的免疫治疗、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抢救有较深入的研究。
“还有家长从甘肃兰州、青岛等地赶来厦门找吴医生看病呢。”采访时,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吴医生不仅医术精湛,逗孩子也有一手,经他手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多年来,只要逢年过节,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和贺卡寄给吴医生。
沟通:医生要有同理心
儿科属于“哑科”,小孩没有病情主诉,都得靠医生自己去观察去判断,来医院的家长往往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病得最重,所以,这对医生的医术、耐心、责任心有很高的要求。
“医患关系,就像男女恋爱。有时,男孩觉得自己对女孩所做已经够好了,为何女孩还不理解。而女孩却觉得,男孩为何没注意我的感受。”吴谨准打了一个比方,一些疾病十分复杂,医生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必须实事求是和客观,“医患沟通的方法很重要,对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有同理心”。
“这个治疗方案,或许不一定是绝对好的,但如果是我孩子生这个病,我也一定这样治。”吴谨准说,一个家庭里孩子生病,往往比大人生病还要令人揪心。诊疗过程中,家长们自然会担忧某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如果沟通不畅,就容易引起孩子家长的误解和负面情绪。医生应有同理心,将自己的经验告知患者家属,有时多解释一句,情况就大不一样。
感悟:坚持做个好医生
吴谨准也曾有过低迷消极的时候。“那一年,有个孩子生了重病,可惜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终究没抢救成功。”手术后,吴医生一个人坐在走廊里至深夜,不断反思,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内疚、绝望等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正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救死扶伤这一职业的热爱,吴谨准一路小跑着,在儿科过了25个年头。
众所周知,儿科医生工作量大,常长期处于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的职业境况中。“患者太多,有些医生生病了也无法请假,曾出现过医生边打点滴边给患者看病的情况。”吴谨准说,对这一行如果没有热爱和热情,真的很难坚持并做好。
“看着那些孩子蹦蹦跳跳出院,就特别有成就感。”这也是吴谨准的快乐源泉之一。
名医名片
吴谨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儿内科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福建省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组长、厦门市医学会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组长。厦门市第三届林巧稚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