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刻不容缓 九成患者或能治愈
“海峡消化中华行”正式启动。
第二届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高峰论坛在厦举行。
消化内科陈建民主任医师正在进行内镜操作。
胃肠外科蔡建春院长及其团队正在做腹腔镜手术。
“胃癌、肠癌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治疗,90%的患者可能没事儿;否则,患者很可能在人生最后几个月花掉一辈子的钱,而且90%没命。”
7月25日—27日,第二届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峰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医学专家纷纷表示,肿瘤早诊早治刻不容缓,花1元钱用于早诊早治,胜过日后花1000元苦苦挣扎。
学术交流活跃
两岸医学大腕云集
此次论坛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台湾消化系医学会、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香港消化病学会、消化系内视镜学会,厦门市医学会主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承办。
近年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两岸消化界学术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历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海峡两岸四地消化领域同道的学术交流日趋繁荣,成立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并挂靠在中山医院。
此次高峰论坛邀请到两岸四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的消化病学著名专家,围绕消化系肿瘤分子诊断、分子影像诊断、分子病理诊断、内镜诊断和治疗等热点做专题报告,共同讨论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的新技术、新成果,以促进两岸四地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携手共进
人民健康是最大民生
市政协副主席潘世建在致辞中说,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这些年厦门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与两岸四地专家的指导帮助分不开,希望两岸四地专家多关注厦门,和厦门医学界一道牵手前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院士,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教授,市卫生局副局长王挹青教授,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长庚大学医学院邱正堂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刘新光教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李兆申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赵同彬会长等专家也上台致辞。
手把手培训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消化内镜在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坛召开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还举办了海西内镜诊治培训班,中山医院的专家手把手地指导来自全省各地的基层医生进行内镜操作,帮助他们提高实战水平。
“中山医院很早就认识到模拟规范训练的重要性。”大会执行主席、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任建林教授介绍,中山医院特地引进福建省第一台最先进的消化内镜模拟训练系统,可模拟120多个不同的病例,进行胃镜、肠镜、ERCP等各种消化内镜的操作。
亮点
“一条龙”服务胃肠肿瘤患者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樊代明院士在会上特别提到“整合医学”的理念。他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是可治可防的,各个学科不能单打独斗,要有机整合,科学防治。“对消化系肿瘤,不要群起而攻之,不要狂轰滥炸,而要多方合作,各个击破。”
本次论坛召开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系肿瘤的诊治水平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与胃肠外科密切配合,为早期胃肠癌患者提供专业的内镜诊治,为中晚期患者提供精湛的外科手术治疗,形成“一条龙”的诊疗模式。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介绍,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市消化疾病诊治中心、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的骨干学科,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培训基地,胃肠外科是福建省内第一家治疗胃肠疾病的专业外科,在胃肠道肿瘤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以腹腔镜微创治疗作为科室的特色,胃肠道恶性肿瘤年手术量400余台。“两大学科共同为胃肠肿瘤患者保驾护航。”
1
消化内科
内镜微创诊治消化系早癌
2001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在福建省率先开展了最新的超声内镜技术,2004年又在全省最早开展微探头超声内镜。该院还是我省最早开展ESD手术的医院之一。今年上半年该院已完成80余例的胃肠道ESD手术,手术数量之多、手术范围之广均位居全省领先水平。
ESD手术是目前内镜治疗消化系早癌的重要手段,具有微创、恢复快、预后好等独特优势。既能保证肿瘤被彻底清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消化道,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创伤小,病人易耐受,住院时间短,有些病人治疗后当天就可回家。
除了ESD技术,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合作,共同研发拉曼光谱诊查系统。医生只需用探头点一下疑似病变部位,电脑软件就能对细胞进行分析,判断是正常、发炎、异型增生或是癌变,那些医生肉眼看不到的病变,都能被精确地发现,能减少漏诊错诊。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现有医护人员90余人,其中不乏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厦门市拔尖人才、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一批学术造诣高的专家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在保证了医疗质量的同时,也为科室研究新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
现如今,消化内科单日内镜诊疗已突破200人次、单日专科门诊已突破600人次;成功完成出生1天的患儿胃镜诊治;成功实施百岁老人ERCP诊治;多次成功完成复杂ESD、ERCP等内镜诊治技术,多次成功诊治消化疑难病。
胃肠外科
精湛手术切除中晚期肿瘤
对于中晚期胃肠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同时,外科手术也为内镜手术提供技术保障,一旦内镜操作发生穿孔,外科能及时补救。近年来,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在完善传统开腹手术的基础上,不断推广腹腔镜微创治疗,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所开展的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整个闽南地区最早开展,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目前该科90%以上的胃肠道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
今年2月,国内首例全腹腔镜下经肛门的大肠癌切除术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顺利完成。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蔡建春教授参照国际先进技术,自行研发具有创新性的经肛门微创手术器械,借助该器械,切除的肿瘤标本可经人体自然腔道——肛门取出,免除了原本的腹部取标本切口。该技术具有创伤更小、疼痛更轻、术后恢复快、体表更美观等优点,适用于小于6厘米的肠癌,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经人体自然腔道手术(Notes手术)。整场手术在全腹腔镜下操作,要求术者和助手具有非常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巧和默契的配合。这是胃肠外科微创手术上的重大进步,标志着中山医院胃肠微创水平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蔡建春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完成11例Notes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相关的器械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聚焦
没感觉病痛也要定期体检
恶性肿瘤一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人,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五位中,消化系肿瘤占据四位,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是人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与会专家指出,胃癌、肠癌等消化系肿瘤,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生存率可高达90%。人们应该转变观念,即使身体没有感觉到病痛,也应定期到医院做身体检查。肿瘤患者等到有明显症状再去就医,往往已是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分子诊断、内镜诊治是热点
在大陆,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台湾由于消化内镜筛查开展得早,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到位,胃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下降。不少专家提到,日本对45岁以上人群免费提供胃镜筛查,早期发现胃癌治疗费用全报销,如果没有接受免费筛查而发生胃癌,治疗全部自费。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日本胃癌患者70%是早期,而中国绝大部分是中晚期。
任建林教授介绍,目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与厦大、厦航等单位沟通合作,对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有相关症状、45岁以上)进行消化内镜筛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早治疗。“我们有专业设备、专业人员,在消化内镜诊治早期肿瘤方面颇具优势。同时,我们在早期肿瘤的分子诊断方面也取得可喜成果,其中,三叶因子与胃肠癌的研究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诊断早期胃肠癌的准确率高达90%,世界各地很多机构来信咨询,想与我们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蔡建春教授提醒,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残胃等疾病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这些患者群体属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胃镜检查。
●防治结直肠癌,紧盯肠息肉
此次论坛传递出一个讯息: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香港、澳门,结直肠癌发病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有密切关系。早期发现息肉并切除,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提出,正常人在50岁以后,即使没有明显异样,也提倡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等问题,可及时处理。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或是有粪便带血等症状的,更应该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以争取能在发病的最早期就发现,提高治愈的几率。
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没有任何问题,一般10年内不必再做;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切除的,每隔3-5年还要再复查肠镜。
●小肠癌难发现,三类人群要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论坛中有不少专家将讨论的重点聚焦于小肠癌的诊治。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长庚大学医学院邱正堂教授表示,在台湾小肠肿瘤发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小肠长3—6公尺,位于胃和结直肠之间,内镜等检查器械难以进入,所以,比起胃癌和结直肠癌,小肠癌难以及时发现,一般查出来都是晚期。而且,小肠壁比较薄,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时容易破溃,治疗起来也比胃癌和结直肠癌更棘手。
邱正堂对两岸合作研究小肠癌寄予厚望。“台湾从2003年开始做小肠癌的研究,与世界同步。我们希望能与大陆合作研究小肠癌,共同为华人的健康谋福祉。这也是华人第一次有机会与欧美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展医学研究。”
鉴于小肠癌的诊治都比较困难,邱正堂提醒,对于有消化系肿瘤家族史、克罗恩氏病、肠道多息肉的人群,平常应多加注意,发现异常尽快到医院检查。
●粪便也能治病,灵感来自中医
粪便也能治病?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次论坛上,就有专家专门就粪便移植进行探讨。
“中医有一味药叫‘人中黄’,就是人的粪便。近年来兴起的粪便移植,就是受中医的启发。”
邱正堂解释说,人体肠道中有上兆的细菌,对人体健康而言,这些细菌有好的也有坏的,相互制约平衡,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使用抗生素,在杀掉坏细菌的同时也杀掉了部分好的细菌,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会引起腹泻等不适。通过粪便移植(制成胶囊等制剂),让好的细菌重回肠道,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目前,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认可粪便移植疗法,台湾也正在申请。美国甚至已经有了粪便银行供人们捐献粪便。但医学界也指出,该种治疗方式存在值得讨论的地方,相关的检测要有更加严格的标准。
同步新闻
“海峡消化
中华行”启动
第一届“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峰论坛”于2013年7月在厦门召开,论坛取得的成果之一便是成立了“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基地”,搭建起两岸四地消化病学界的交流合作平台。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不但提升了我市消化病的诊治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也为我市医学领域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2014年7月,来自两岸四地的消化系医疗同行再一次齐聚美丽的鹭岛,隆重举行第二届“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与会的两岸四地消化医学界专家,共同启动了“海峡消化中华行”活动。该活动将邀请两岸四地的专家组深入基层一线进行交流和指导,共同提高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治水平。
正如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所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发展之快、水平之高、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都使他感慨良多,同时坦言“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了一个人、挽救了一个家庭,这就是消化医生的中国梦”。李兆申坚信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峰论坛的召开,以及海峡两岸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基地的成立,必将为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从预防入手,以“早发现、早治疗”为手段,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香港医学专家
受聘厦门大学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受聘为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刘祖国教授介绍,陈家亮担任厦门大学客座教授,有助于推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厦门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交流合作。厦门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将定期派往香港交流学习。双方还将开展科研课题合作,比如,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的研究,以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研究。
陈家亮表示,双方还将共同致力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比如,大便潜血试验用来检测肠癌灵敏度不够高,接下来双方将合作开展大便DNA检测的研究,以提高肠癌筛查的灵敏度。同时大力推广最新的消化内镜技术,提高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