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今日热点 >> 查看内容

人文关爱根植于医务人员心中

2014-04-16 09:42:27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1336

    护士为患者讲解出院注意事项。

    患者和家属可以在阳光活动室下棋、阅读书报杂志和健康科普资料。

    患者入院,护士第一时间送上3本手册,里面的内容实用又贴心。

    

医生举办科普讲座,受到患者欢迎。

    

护士为重症患者喂粥。

    耐心与患者沟通,帮患者解疑释惑。
    上周,一场别开生面的医学人文沙龙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此次活动由厦门市卫生局组织,来自全市13家医院人文关爱合作试点病区的相关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大家在实地探访和深入交流后,对中山医院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人文举措赞赏有加,对该院人文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用“感动”二字充分肯定了中山医院在医学人文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他说:“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满腔感激之情,让我非常感动!目睹了那些点点滴滴为患者着想和设计的服务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尤其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作为人文试点关爱病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处处体现了人情味。”他建议全市卫生系统都来参观学习,彼此交流切磋,在感动中获益。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说,中山医院向来重视医学人文建设,这两年更加深入地推进这项工作,将其与优质护理、“三好一满意”、“提高两个满意度”等各项工作融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医患纠纷、投诉明显减少,2013年全年患者投诉量比2012年少了63%。他深有感触地说,“医学人文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医者仁心’,人文关爱不能只停留在静思语、小册子,而应当成为根植在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内心的素养。”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这与双方理解沟通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我们通过积极推动医学人文建设,从自身做起,做有人情味的医者,就是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服务患者。”中山医院牛建军副院长表示,新的病房大楼已正式投入使用,中山医院将以此为契机,在全院范围内积极开展人文关爱合作试点病区工作,将医学人文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细节见真情,处处感受“家”的温暖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是厦门医疗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我市卫生系统首批人文关爱合作试点病区之一。在这里,人文关爱无处不在,无论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能体会到“家”的温暖。
    患者一进消化内科病房,护士第一时间就会送上3本手册,分别是健康教育手册、消化内科口服药手册、生活指南手册,里面的内容实用又贴心。病房里面设有各种温馨提示牌,病区配备了微波炉,还为每位病人配备了脸盆架、检查专用袋;科室设有家属休息室和阳光活动室,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吃饭的桌椅,人们可以在里面阅读书报杂志、健康科普资料,也可以取出棋盘拼杀一番;住院患者过生日,医护人员会送上生日贺卡,逢年过节会给患者发放福包。
    在消化内科,人文关爱体现在每个细节当中。“有病人反映,医生护士戴上口罩都长得一个样,搞不清哪个才是自己的管床医生和护士。为此,我们为每位新入院病人准备了一张护患联系卡,上面有管床医生、护士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消化内科蚁双莲护士长说,科室还为每位出院病人准备了病历专用袋,方便患者收纳整理相关病历资料,以免遗漏,袋子里也留下了医生的联系方式,方便患者日后咨询。
    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关爱,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一封封感谢信,表达着病人和家属的感激之情,让医护人员更加坚定了开展医学人文建设的决心。
    提升员工幸福感,和谐团队传递爱
    人文关爱,不仅关爱患者,也要关爱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感受到关爱,才能更好地把这份爱传递给每一位病人。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来自全省各地,病人多、急危重症多,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如何能够做到忙而不烦呢?
    为了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中山医院经常组织各种趣味运动会,丰富职工们的业余生活,帮大家纾解压力;消化内科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家庭活动,许多工作上的小矛盾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化解了。
    寒冷的冬天,洗手池边一瓶小小的护手霜,让医务人员的手不再那么干燥;科室专门为护士配了对讲机、PDA,减少来回走动,节省时间,护理车旁配备了椅子,护士不用长时间站立,减少了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有人过生日了,大家亲手做了可口的饭菜,送上生日礼物;有人生病了,除了问候,大家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去照顾;下班了,科室组织才艺秀,姐妹们坐在一起各显神通,有人练习书画,有人制作出精美的手工,既为病房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又增进了同事间的情谊。
    有一次,护士小许值夜班,女儿生病了,婆婆也生病卧床,一老一小在家没人照料,科室两名没有值班的护士主动帮她照顾,小许很是感动,“我也想把这份感动带给其他同事,带给每位患者。”
    贴心服务患者,人情味医疗不再冰冷
    多年来,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坚持以临床为核心,教学、科研为动力,致力于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的提升,并搭建了海峡两岸疑难病会诊平台,不断促进海峡两岸的医学交流与合作。在这里,患者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一些困扰自己多年的疑难杂症也逐一解除。
    消化内科主任任建林非常重视提升科室成员的人文素养,他经常和医护人员分享一些好的书籍,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引导大家换位思考,急病人之所急。他还积极推动“八闽行”活动,帮助基层医疗单位提升技术水平,让更多的患者不出福建就能得到高水平的诊治。
    一位70多岁的老阿伯,长期关节疼痛,不明原因腹泻,起初被诊断为未分化型类风湿,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去年一次病发后,老人住进了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黄庆文医生和家属仔细沟通,详细分析了病情,认为不一定是单纯的类风湿疾病,并对接下来的检查提出具体建议。“如果他是我的父亲,我会选择做进一步的检查,虽然有一定风险,但至少能搞清楚病因,治疗起来才有针对性。”黄医生的诚恳换来家属的信任,他们同意老人做检查。随后,医生为阿伯做了胶囊内镜检查,配合小肠镜检查,发现有一段肠子狭窄,胶囊内镜卡在了狭窄处。通过这次检查,阿伯确诊是克罗恩病,并非未分化型类风湿疾病。医生立即联系普外科专家为老人手术,成功解除狭窄,取出了胶囊内镜。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阿伯瘦得只剩80多斤,出院半年,胖了40多斤,整个人神采奕奕,以前得靠老伴照看着,现在走得比老伴还快。
    黄医生说,“为了患者,我们不怕担风险,积极与国内外专家互动交流,搭建各种‘空中会诊’平台,免费为疑难病患者会诊,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费打长途与北京、上海的专家们商讨病情。虽然很累,但是能够治病救人,我们的付出就有价值。”
    科室风采
    ICU:
    干得好不好,
    我们的良心知道
    在医院里,ICU(重症监护室)是最富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住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医疗和护理的任务格外繁重。
    ICU的病人感觉没那么灵敏,护士为他们擦澡,水温是太凉了还是太烫了,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为此,科室特地配备了婴儿水温计,精确测量水温,再为病人擦洗。有些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发生意外被送进ICU抢救,护士发现他们脚底板结满老茧,专门找了砂纸为他们磨脚。
    ICU的护士不少是80后、90后,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医院里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护士长王宝春常常教导年轻护士,“我们的患者大多处于昏迷状态,又没有家属陪伴,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得如何,说实话,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自己的良心知道!”
    每年除夕,王宝春都亲自为住院病人擦澡。一位阿婆动情地说,“我病了这些年,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为我洗过澡,没想到大年除夕,是你给我洗澡,让我干干净净地过新年。”
    一位年轻护士为病人泡脚,病人十分感激她,“我这辈子还没像今天这样舒舒服服地泡过脚呢!”这位护士听了很有感触,她对护士长说,“回家后我一定要为爸爸妈妈泡脚,让他们感受到儿女的孝心。”
    乳腺外科:
    护士兼做“心理咨询师”
    乳腺外科大部分是女病人,病情较重,内心敏感细腻。科室定期举办乳腺健康俱乐部活动,医患、护患零距离接触,同时让患者之间互相交流,打开心扉,分享治疗心得,共同寻找抗击病魔的勇气和信心。科室还建立了患者QQ群,安排专人在线答疑,方便大家交流和咨询。
    有一位重庆来厦打工的女子患乳腺癌到乳腺外科住院治疗。她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又比较拮据,因为担心别人瞧不起,她经常无缘无故大发脾气,总爱扯着嗓门嚷嚷“我有钱,我有的是钱”。医护人员当起了“心理咨询师”,经常和她谈心。杨素梅主任每次查房都仔细询问她的病情,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说得她能听懂,热心的护士还充当翻译,将医生的普通话翻译成四川话,方便她理解。为维护她的自尊心,护士从不在病房里当众提她“已欠费”,而是在走廊里没人的地方单独提醒她。科室还为她申请了乳腺癌救助基金,帮她缓解燃眉之急。
    经过1次手术6次化疗,这名女子的病情基本稳定了。出院时,她向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诚地说了声“谢谢你们!”
    神经外科:
    不出厦门
    也能用“伽马刀”治脑瘤
    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技术水平,让患者免受辗转奔波之苦,不出厦门就能享受先进的诊治服务,中山医院的人文关爱不仅仅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勇攀医学高峰造福患者,也是中山医院开展医学人文建设的重要内容。
    60多岁的王大爷大脑深部长了个小瘤子,开刀切除很可能会破坏脑神经,于是就在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选择使用“伽马刀”治疗。
    福建省仅有2台“伽马刀”设备是获卫生部批准使用的,中山医院的“伽马刀”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厦门市唯一一台获批使用的。目前,中山医院的“伽马刀”由神经外科主任田新华博士带领一个技术力量较强的医疗团队负责为患者诊治。
    “伽马刀”其实并不是一种手术刀,而是一个布满直准器的半球形头盔。它的工作原理是多条伽玛射线从不同角度集中对准一个靶点(如肿瘤、神经等),能够一次性、致死地将这个靶点内的组织摧毁。这是一种微创治疗,对多发性脑肿瘤治疗效果比较好,尤其是3厘米以下的瘤子治疗效果最佳,可以有效地避免开颅手术可能产生的对颅脑内神经血管的破坏以及术后引发的并发症。
    科室风采
    妇产科:
    护士献血救宫颈癌病人
    妇产科一位宫颈癌病人急需手术治疗,恰逢春节来临,血站的A型血库存不足,病人的几位家属验血都不合格。手术不能再拖,怎么办?关键时刻,妇产科两位护士挺身而出,“我们是A型血,抽我们的血吧!”她们利用下班时间,奔赴血站无偿献血,赶在手术前一天为病人筹足了备用血。病人和家属感动得直掉眼泪。冬天冷,护士还用电热毯为病人暖被褥,让病人手术回来躺在床上暖烘烘的,暖身更暖心。
    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天天都在妇产科上演。一位女子人流没有做干净,术后出血,导致严重贫血。她自幼被抛弃成为孤儿,长大后家境贫困,担心无法支付医疗费,她坚持要出院,可是一旦出院,她随时可能发生大出血危及性命。科室医护人员自发捐款,为她筹了数千元的医疗费。护士长还时常炖汤给她喝,帮她补身子。其他病人和家属被医护人员的爱心所感动,也主动为这名患者捐款捐物。
    脊柱外科:
    患者家属做炒饭“犒劳”护士
    脊柱外科住着一位高位截瘫病人,住院时间久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熟得像一家人。患者的女儿子宫长肌瘤要手术,医护人员主动帮她预约专家;患者长期卧床惦记孙子孙女,医护人员经常提醒患者的子女把孩子们带过来看看老人;患者的老伴一手好厨艺,时不时主动炒饭、炖肉送给医护人员,见医生护士忙得连水都喝不上,她还特意泡了茶,一杯杯端给忙碌的医护人员。
    呼吸科:
    遇事多沟通,得理且饶人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常遭遇委屈,此时,沟通尤为重要,即使有理,有话也要好好说。
    呼吸科一位慢阻肺患者,年龄大,子女不怎么来看望,脾气暴躁,经常打骂护士,护士仍坚持给他买早餐。他有时闹脾气,“我今天不想吃饭,想吃稀饭。”护士还抽空为他煮稀饭。
    有位老年痴呆的阿婆住在呼吸科,护士把她当自己的奶奶对待,为她理发、讲故事。可是,有一天,阿婆的儿子怒气冲冲地质问,“我妈说今天有护士打她,马上把这护士叫到我面前!”医护人员再三解释沟通,同病房的病人家属最后道出了原委:原来是一位护士为阿婆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阿婆没表述清楚。
    内分泌科:
    出书指引患者防治糖尿病
    现如今,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可很多人对糖尿病并不了解,面对诊断时常茫然无措。此时,谁能给患者一个正确的指引?如果患者没有积极的生活干预,即使吃药、打胰岛素仍然难以控制,5-10年,并发症就出现了。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医护人员想患者之所想,在厦门市开设了首家糖尿病咨询门诊,由孟朝琳、王媛媛、崔轶男、程婵婵等4位糖尿病专科护士坐诊,已惠及千名糖尿病患者。
    “目前关于糖尿病知识的科普读物大部分偏于专业,我们全科医务人员花了大半年时间精心编写了一本《唐朝诗人伴您轻松治疗糖尿病》科普书籍,将深奥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及家属轻松了解如何治疗糖尿病。”内分泌科护士长吴小彬说。据了解,以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编著医学科普书籍的方法在厦门尚属首次,去年出版后,很多读者阅读后不禁感慨:原来治疗糖尿病所需的自我管理知识可以这样轻松地掌握。
    造口门诊:
    专家型护士也坐诊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护士们的工作早已不局限于简单的发药、打针,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专家型护士不断涌现。
    中山医院的陈丽娟护士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取得国际造口治疗师资格认证,致力于为手术后长期戴粪袋的“造口人”服务。医院还在闽西南率先成立造口门诊,由陈丽娟、蔡秋妮、康双玲等三位专业造口师坐诊,为“造口人”提供最专业的护理和咨询,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造口用品,帮助处理造口或造口周围并发症如出血、粪水性皮炎等。在陈丽娟的帮助下,不少“造口人”找回尊严,重拾信心,重返工作岗位与正常生活。该门诊每个月接诊100人左右,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中山医院的专家型护士还有很多,医院还开设了伤口门诊,由专业的伤口治疗师蔡秋妮为各种伤口患者提供专业的服务。PICC门诊则由蔡志云主管护师、郭琛护师定期坐诊,她们独特的PICC置管技术帮助不少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成功建立并维持了血管通路,为后期的治疗打通了生命线。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