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今日热点 >> 查看内容

重症早治1h生存率提高10%

2014-03-31 17:14:59厦门晚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824

研讨会现场


   “重症治疗思路,要打破常规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强调危及生命的生理紊乱的目标性治疗。”在昨天举行的厦门市血流动力学和液体复苏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开讲《细胞缺氧导向的休克治疗》,他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邱海波说,重症感染和休克是ICU里最常见的疾病,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重视重症感染和休克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每提早一小时开始治疗,患者生存率可提高10%。要让市民知道,当病人发生重症感染或休克时,要以最快最短时间送医,越早越好。
   这场研讨会由厦门市重症医学会主办、厦门市第三医院承办,来自全国的ICU(重症监护室)专家齐聚一堂,专题研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液体复苏业界前沿进展,并进行深入探讨。
   参加这场研讨会的名家还有:福建省重症医学会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主任林建东教授,福建省重症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外科ICU主任于荣国教授,福建省重症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主任张民伟教授,福建省重症医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人民医院ICU主任李伟教授等。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病理学会危重症分会全国委员、华东地区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协作委员会常委、市第三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王兵主持。
   除了邱海波,还有多位专家现场授课。与会代表说,这是一场集合国际领先技术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盛会,让人受益匪浅。
   市第三医院院长叶惠龙说,研讨会在市第三医院举办,标志着厦门重症医学事业发展得到了全国专家的重视。市第三医院是区域性三级综合性医院,通过学术探讨提高了对血液动力学监测与液体复苏在临床应用上的认识,开展该领域国内外新进展交流,将对危重病人救治产生深远影响。

 

   【专家评价】


   在重症治疗方面  三院走在全国前列


   “厦门市第三医院在重症感染和休克治疗领域,尤其是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走在全国的前列。”邱海波说,三院在危重病人早期识别、早期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判断方面,事实上已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王兵介绍,市第三医院ICU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大大降低了风险,明显提高了准确性,为成功抢救重症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从最初的50例,到如今的年均400多例。接下来,三院ICU还将在细胞缺氧状态下监测、微循环监测等领域进一步完善提升。
   三院ICU主任陈辉民介绍,目前,三院ICU设有20张全层流病床,全程心电监护,配备24台呼吸机,两台血液滤过机,6台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等设备,每年接收危重病人1000余例,绝大部分病人重获新生。


   【典型病例】


   8个脏器衰竭,经治疗转危为安


   38岁的高先生是安溪茶商,喝下2斤白酒后,突发上腹部疼痛30小时,当地就医不见好转,转至三院。经ICU检查诊断,其为急性酒精中毒、重症肺炎,神经﹑呼吸﹑肝脏等8个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岌岌可危。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其心排量过低,血管外肺水肿明显。三院ICU用脱水减轻肺水肿、强心药支持心排出量、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将其血管内外多余水分排出体外,最后患者转危为安。

   老人呼吸困难,迅速找到病根


   76岁的邵老先生是同安人,有段时间,他突发胸闷和呼吸困难,经三院ICU血液动力学监测,数分钟后便获取其心功能数据,其心排量很高,鉴定其呼吸困难的病因属肺源性,而非心源性心衰。胸片也证实,邵老先生果然是右侧肺炎引起的呼吸困难。找到病根后,很快便抢救成功。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7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