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急救技巧与死神抢时间 心肺复苏术举手间救人一命
读者现场演练很活跃。
陈翠碧老师(右一)在指导。
成人
儿童
假如,你是第一目击者,学过现场救护技能,那么当你出现在诸如老人心梗发作、小孩异物卡喉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危急现场,你的举手之间,就能挽救一条鲜活生命。
23日上午,厦门日报社报业大厦19楼,来自厦门市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的资深专家陈翠碧与300名市民分享救护技能。
黄金时刻
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
“除拨打120求救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为挽救生命赢得时间。”陈翠碧老师说,猝死者如在现场及时接受有效的心肺复苏,生命很可能被挽回。由于心跳呼吸的突然停止,使得全身重要脏器发生缺氧。大脑一旦缺氧4-6分钟,脑组织即发生损伤,因此在4-6分钟内,最好是在4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这就是“救命的黄金时刻”。4分钟内急救有50%的存活率;4-6分钟10%;超过6分钟仅4%;超过10分钟存活可能性几乎为0。
陈翠碧介绍,一般在呼吸心跳骤停时需进行心肺复苏。对于非专业医务人员而言,可根据两点判断:一是意识丧失;二是无呼吸或仅有喘息。
心肺复苏是指联合运用人工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种方法,挽救心跳、呼吸骤停者生命的急救技术,它有效、实用、易学、简单,只需“二手一口”,无创、零器械,随时可操作。
当确定病人心跳骤停时,须在四分钟内按照“CAB”程序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C(Compressions)-胸外按压,A(Airway)-开放气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
按压位置
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的水平位置)
按压时,救护员两手掌根重叠,将掌根置于伤员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的水平位置),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按压深度:成年人至少5厘米,儿童大约5厘米,婴儿大约4厘米。每次按压后确保胸部回弹,便于心脏舒张,但掌根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以上。
重要前提
仰头举颏法 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人工吹气前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维持呼吸道畅通,保障气体自由出入。如果是伤员处于俯卧体位,救护员应保护伤员颈部做整体翻转,将伤员置于仰卧体位,躺在坚硬平坦的平面上,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一手侧置于伤病员前额,另一手用食指、中指抬起伤病员下颌),使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坠堵塞气道,如口腔内有异物先清除异物。
救护员用放在伤病员前额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以防气体从鼻孔逸出。紧接着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四周,再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同时观察伤病员胸部隆起。将气吹入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频率每分钟10~12次。对于大多数成人心脏骤停,胸外按压循环最为重要,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频率是30:2(即按压30次,吹2口气);
大约每2分钟重新评估病人是否恢复意识和呼吸,若没有恢复,则坚持做心肺复苏,直到120急救车到来为止。
>>>链接
一技在手 自救互救
厦门市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是各级红十字会的职责和传统工作。为组织开展大规模群众卫生救护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
,2009年正式成立了厦门市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全市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相关工作,使非医务人员通过受训后,能有效的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伤害,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有效的医疗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厦门市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具备一流的办学条件及硬件设施,总结编制了一套针对不同行业受训者的教学大纲,完善了集科普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拥有一批具备中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培训范围已覆盖:交通运输、社区、学校、公安(消防、交警)、电业、保安、航空、酒店、加工制造行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