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9岁女孩感冒三种感冒药混吃 致药物过敏置换五次血浆

2014-02-20 17:53:08厦门晚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862


   起因
   9岁女孩感冒,奶奶给服退烧药、头孢类药物和一种止痛退热药


   发病
   全身长水泡并快速变大、融合成片,眼结膜、口腔和嘴唇糜烂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最危险药疹,死亡率高达61%以上


   人们常把“是药三分毒”挂在嘴边,说的是药物都有毒副作用。9岁的小蔡前不久就因此经历了一次“死亡之旅”:以前常用的三种普通感冒药,差点要了她的命!
   1月15日晚上,小蔡感冒发烧。奶奶先给她服用了一种退烧药和头孢类药物,烧没退,又给她吃了一种香港买的止痛退热药。第二天,她的前胸和后背开始长出绿豆大小的红色疱疹,瘙痒无比。
   送到医院时,小蔡的病情还在快速恶化,全身水泡增多增大,部分水泡开始融合成片,眼结膜充血、糜烂,口腔和嘴唇也糜烂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转入ICU时,小蔡已处于病危状态。
   经诊断,小蔡患的是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这是药物过敏(药疹)中最危险的一种,死亡率高达61%以上。
   医生为小蔡进行了血浆置换,清除其体内的致敏原和致病因子,终止病程的进展。一周内,小蔡接受了五次血浆置换,每次置换1000毫升,相当于她体内血液量的1/2。血浆置换后,小蔡身上再无新发皮疹,病情没有继续恶化。
   然而,她全身80%以上的皮肤有皮疹,原先的水泡融合,出现大面积皮肤脱落,相当于二度烧伤。因皮肤坏死缺损,出现继发感染,一周内她反复高烧到40℃。医生为她制订了优化的抗感染方案,春节前,她总算脱离了危险期。
   目前,小蔡的新皮肤已慢慢长出,面容基本不受影响,近日可出院。

   【医生提醒】


   小儿发烧,最安全的是物理降温


   第一医院ICU主任张民伟介绍,药疹又叫药物性皮炎,是人体对某些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皮疹,绝大部分药疹并不碍事,只要停止用药,皮疹很快就可消退。但药疹中也有可危及生命的重症类型,如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该症与常服用磺胺类、巴比妥类、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保泰松、扑热息痛等都属此类)等药物有关。
   他提醒,儿童发烧不要随意在家使用退烧药,最安全的是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无效后赶紧到医院就诊。另外,服用药物后出现皮疹不能马虎大意,应停止继续用药,并密切观察皮疹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延伸阅读】


   一天8片感冒药
   老太太急性肝肾衰竭


   有人认为,感冒一次吃多种药或加大药量,疗效也会提高。其实不然,一些肾功能不好或敏感体质者可能因此造成肾损伤,严重者可致急性肾衰竭。
   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张燕林说,曾有一名来自漳州的七旬老太太,患感冒后一心想着快点好,一天服了8片感冒药,结果导致急性肝肾损伤,生命垂危。经过透析治疗,她的生命才被抢救回来。
   张燕林说,感冒应合理用药,一不可超剂量用药,否则可致肝肾功能损伤;二不可多种药物叠用,如感冒药是复方成分,若几种止痛药、感冒药一起服用,也可引起急性肝肾损伤。特别是一些中成药里添加了西药成分,如扑热息痛、双氯芬酸等,但没注明,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对于过敏体质者、肾功能不全者、老人、儿童,更要慎用。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


   国家卫计委发布
   “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一、优先选用基本药物;
   二、用药要循序渐进(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三、分清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四、用药前应阅读药品说明书;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
   六、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七、特殊人群用药应谨慎;
   八、药品存放事关安全;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十、别把保健品当药吃。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14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