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救护市场冲突不断 外来“黑救护”昨被捅三刀

2013-12-25 17:06:09厦门晚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595

 

 

   ■监控显示五名男子殴打两人,飞踹对方。

 


   ■事发现场留下点点血迹。

 


   ■记者手机拍下的“黑救护车”改装情况。


   【最新冲突】


   昨日,本报报道了外来急救公司“家急送”与本地民间救护的冲突,从一开始的阻拦、争论,再到砸车,矛盾一步步升级。而就在昨天中午,矛盾激化,两名“家急送”工作人员在中山医院谈业务时,竟被六名男子拉到一旁连捅3刀,光天化日下持刀行凶的行径着实让人震惊。“家急送”的员工坚称,捅他们的就是之前与公司作对的本地民间救护人员。
   抚着青肿的眼眶,师先生回想起昨天上午的事情依然愤慨。昨天上午11点半左右,两名“家急送”的工作人员师先生与范先生正在中山医院内商谈业务,刚与几名家属聊完,四名男子快步上前,将二人堵在12楼的电梯旁。“说了让你们滚出厦门,怎么还在这里拉活?”一名男子的话让师先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他说,这应该就是之前与公司作对的本地民间救护。
   连拖带拽的,四个人把两名“家急送”的员工带下了12楼,到了大厅随即又有两名男子跟了上来。等到了医院靠近湖滨中路的一个角落,师先生与同事觉得要出事,挣开了就想跑,不过没跑多远就被后面的人追了上来。
   “他们先是打我的同事,捅了他两刀之后就过来开始打我了。”师先生说。
   在医院提供的监控录像中,记者看到,几名男子先是追打范先生,之后发现师先生要跑,就调转矛头,挥拳直向师先生。
   师先生那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蹲下来护住头,即使这样,脑袋也被他们或扇或踹了数下。五个人轮番对师先生拳打脚踢,刚等他稍微站起来些,其中一人竟从远处助跑后猛然跳起,狠狠踹在师先生的左肋上,顿时将他踢翻在一边。
   在群殴过程中,师先生左臀被捅一刀,右眼眶被砸得青肿,面部一处擦伤;同事范先生左腿挨了两刀,伤口有近5厘米深。在事发的现场,记者看到,有点点血迹洒在四周。据两位当事人回忆,对方手中拿的是小匕首。行凶之后,六名男子不慌不忙地从医院后门离去,临走时还不忘把刚站起来的师先生踹倒。
   事发之后,师先生随即报警并联系了自己的同事,二人相互扶持着去了医院急救室。
   “他们这是明目张胆啊!”师先生说,捅他们的那伙人与之前和他们公司作对的是同一帮,他认出打人者就是之前与公司约谈的那一帮人中的几个。“这是故意伤害!他们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师先生说。
   记者获悉,开元派出所已经立案,调取了现场录像。警方称案件双方确实都是所谓的救护人员,与医院没有签约关系。而“家急送”人员所受伤势未达到刑事立案的轻伤标准,警方将此案定性为治安案件,将促成双方协商解决此事。

   【院后市场】

   院后转运市场到底有着怎样的丰厚利润,其幕后的利益链到底是怎样的,竟然使民间救护的竞争发生流血事件?而其乱象的根源又在哪里?昨日,记者调查发现,导致现在院后非急救转运行业异常兴盛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由于医疗资源不足,没有足够的运力负责院后;二是院后非急救市场的硬性需求大。加上这一领域没有向市场开放,缺乏行业规范和政府监管,导致了这一庞大的灰色地带的存在。记者试图探寻民间救护市场乱象的根源。


   暗访
   价格奇高:1000多公里要价1.7万元,平均每公里15元

   地点:第一医院;时间:24日11:30
   “师傅,麻烦问一下,你知道这边哪有私人的救护车吗?”记者问道。
   “有有有!你等一下,我帮你联系。我们这边很多家属都要找救护车。”一位保安非常热情地告诉记者自己能联系得上。“不过你要注意,价格还是挺贵的,他们去趟翔安都要1000元。”在保安的帮助下,记者与一个“黑救护”的负责人通了话。
   记者问,如果是脑出血患者要去安徽,怎么算钱?“这样啊,去你那里怎么着也得1000多公里,1万7元,我们包全程。”
   1000多公里的路程,对方竟喊出了1.7万元的价格,平均每公里15元左右。
   “医护人员也可以随车陪同,不过加上一名护士需要加2000元。” 当记者怀疑护士的身份时,这位负责人回答说,“放心啦,是有七八年经验的老护士,当然有资质的。”但对于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医疗安全问题,这位负责人则说没法保证。
   此外,如果病人需要呼吸机,他也可以提供。对于路途上的用药,需家属自己从医院开好带着。
   记者要求看一看救护车,负责人说半小时后到。
   “喂!上来!”当记者站在出入境大厦门口等候时,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司机将记者喊上了车。没敢在那里停靠,这辆车带着记者在镇海路上开,等看完了情况后,又把记者放回了第一医院的门口。
   这就是一辆普通的面包车,车体白色,顶端并无急救灯,但在车身两边贴着“仁海门诊”的十字标识。除了驾驶与副驾驶外,车体后方的部分车座被拆除,留下4个车座,空出的地方摆着一副担架,在担架前面立着一罐氧气,此外再看不到别的医疗设备。
   当记者问到车体外的“仁海门诊”时,这位司机语焉不详,一句“这算是医院的车吧”之后就把话题引开了,“反正需要的我们都有,后面能坐三四个家属。”


   调查
   价格立降:岛内到哪都是100元,出岛每公里5元

   在这段暗访之后,记者将这个负责人的电话号码给了另外一名同事,让其对这位负责人直接采访,然而所得到的回答却与暗访时大相径庭。
   “岛内不管到哪里都是100元,出岛按一公里5元计算。”这位负责人的这番话与之前一千多公里的17000元的费用有天壤之别,每公里平均减了10元。而谈及有无医护人员陪同时,他说自己的车只有司机,不配备医护人员。
   “我主要是送骨科病人,像腰椎病人之类的,就是手术后不能走路不能动的那些人。”这名负责人说,120救护车送不完的,如果家属愿意找他,那他就送,人家不愿意,他也不会强迫。他坦言自己的车并不是专业的救护车,只有一副担架。“那些有专业设备的就只能是120啊”。
   这名负责人说自己的生意起伏波动比较大,只有一部车在运营,有时一天能接1-2个病人,有时一周都没有接到过病人。平时,他并不固定在哪家医院接病人,只要有家属打电话他就会过去。
   这位负责人是谁?是之前与“家急送”发生冲突的那位吗?当记者把这个电话号码报给被捅伤的师先生时,他立即激动地说:“就是这个号码!就是他!厦门就他一家!”


   利益链
   院后转运利润巨大,护工保安牵线都有抽成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厦门岛内本地民间救护现在已经被一家垄断,共约有8至10部车运营院后转运的业务。一般来说,去一趟安溪会喊价2000元-3000元,刨去来回约100元的油费,净利润至少有2000元,即使每月只有15趟,一辆车至少也要有3万元净收益,更不用说现在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不少还是长途出车。
   在“黑救护”载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关,也就是生意信息的来源。一般来说,黑救护往往会采用直接到各病房发名片的方式,或是与医院的一些保安、护工合作。在暗访时,记者随意询问一名保安,就轻易找到了“黑救护”。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信息非常重要,“黑救护”往往会将收入中的15%左右分给牵线的保安或护工。去一趟安溪2000元,抽成就是300元,仅仅一个电话,就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这样的诱惑使得不少医院的护工或保安热衷于此道。经常是病人家属刚有意愿想要转院,就会有护工“热心”地过来说能帮忙联系私人救护车。
 

  【我要说】


   “黑救护”价格吓死人
   为什么不弄一个合法的

   读者洪先生:晚报报道黑救护车的事情,我有点看法。我今年骨折住在中医院,出院的时候要有平躺的担架,有人就很热情说要帮我找车,但是要八九百元。打120又说没有这种车。我就住在金山小区,中医院到那边就一点点路,这么高的价格吓死人。连工商局都说这样子是违法,那为什么不弄一个合法的方便患者呢? (李淑琳 整理)

   【解析困境】


   市医疗急救中心:
   不是不关注市民的需求
   真的没精力做院后转运

   对于现在医疗机构的运力如何,市医疗急救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心有31辆救护车在运转,分布在全市16个站点。救护车主要用作院前急救,比较淡的时候一天出车160-200次,比较高峰的时候大约会有180-220次,例如12月23日出车次数接近190次。
   在此基础之上,急救中心调拨了一辆救护车作为院后转运之用,这辆车配有一名司机,不过并没有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急救中心接受病人家属申请用车,至于是不是能满足病人院后转运需要,中心也不是很清楚。
   院后转运的价格是根据市物价局制定的一份非院前急救的指导价格收取的,记者向物价部门了解到,院后转运的救护车费是35元/车次,超过20公里每公里加收3元,公里数包含往返路程。如果加担架,则需要加30元。
   急救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事实上,现在急救中心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定位不明晰。原先急救中心的设立是为了实施院前急救的,但是后来因为市场有了院后转运的需求,所以也开始调拨运力来关照这部分需求。但在做院后转运的时候,急救中心要一边担心是不是会挤占院前急救的资源。如果急救中心要兼顾两项工作的话,功能就需要重新定位。
   再者,就目前情况而言,急救中心最大的困难并不是缺少车辆,而是缺乏专业的人员。急救中心每年都会面向社会招聘,但是待遇、职业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受限,还是让急救中心很难招来或留住员工,招来五个走掉三四个就曾经发生过。
   “现在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都是在超时间、超负荷工作。”理论上,每月的工作时间应该是在21天左右,但是救护车的医护人员大多都超过这个工作时间,而且是长期这样。
   “现在连院前急救这块主营业务都很难保证人员,就更难说院后转运的业务了。”负责人感到无奈,“不是说不关注大家的需求,而是真的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做。”


   行业医生:
   只有本科才能考取编制
   门槛高导致招不到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从事120急救的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厦门31辆救护车,真正在运行中的只是每个急救站点各一辆,即16辆。用这16辆救护车撑起整个厦门的救护,是很困难的。由于车辆少,急救站在市内的密度小,救护车的反应时间就会变长,加上堵车等问题,当救护车到达现场后,一些人就会因为时间过长而自行离开,这是空车率高的主要原因。
   按照国家《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的要求,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要按照每五万人一辆车配置,厦门的救护车数量应该是73辆,而现在的实际数字连标准的一半都不足,更不用说实际运行中的只有16辆了。这位医生表示,之所以会有这个情况,是由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拨款少发展难,二是条件高招人难。
   这位医生说,现在厦门每年拨2000万给急救中心,这笔费用不足以让市内救护发展起来。此外,人员招聘也是很大的问题。现在急救中心规定只有大学本科才能考取体制编制,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进入。
   他说,由于很多院前救援并不是现场救治,要的是更快把患者送到医院,所以救援人员的任务类似体力活,对学术水平要求不高,普通的专科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应付,现在却要求本科生才能考取编制。 “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他说,今年初,中心计划新招16个人,但到了年末却不知何故不了了之。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13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