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糖友保健网”为突破口 开展慢病一体化服务
“糖友保健网”能为患者提供预防、治疗、保健、健康教育全程服务。
未来几年,我市将建立多个慢病防控中心,由三甲医院、疾控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构建慢病全程保健网,为百姓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慢病一体化服务。
在“世界糖尿病日”来临之际,厦门市卫生局局长、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叔禹带领各大医院院长、内分泌糖尿病科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赴台考察“糖尿病共同照护网”,向台湾同道取经。
我市开展的“慢病一体化服务”是怎样一种防治模式?最近有什么新进展?它将给百姓健康带来哪些好处?昨日,杨叔禹(以下简称“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给予“揭秘”。
转重点
卫生战略重点转向慢病防控
记者:作为一名糖尿病医生,您在厦门建立了第一个糖尿病专科,带出了一批糖尿病专业人才,让厦门的糖尿病专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作为全国医改试点城市的卫生主管部门“当家人”,您这两年多次呼吁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糖尿病防控力度。您似乎格外重视以糖尿病、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杨:纵观现代医学发展史,一些从贫穷走向繁荣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富贵病”高发的现象。因为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我意识到,糖尿病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国家必须尽快建立糖尿病专科、培养专业人才,国内外医学界也都在关注。
多年来,我们的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传染病防控上,尤其是SARS疫情爆发后。近年来,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各种肿瘤等慢性疾病占了患病人数的90%左右,慢病已经是目前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所以,我们的卫生事业战略重点也应向慢病防控转移。
记者:如何实现向慢病防控转移,有具体规划吗?
杨: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人才、设备等向慢病防控投入,把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中医和西医相结合。建成集预防、治疗、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既覆盖医院又延伸到社区,中西医相结合的慢病一体化服务。
下一步,计划在各大医院建立若干个慢病防治中心,负责调集医疗、健康教育、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西医各方资源,共同研究“作战方案”。接下来,组建若干“慢病三结合团队”和“小分队”,包括大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社区健康管理师等。
建网络
为糖尿病患者全程服务
记者:这次台湾考察慢病防治之行有哪些收获?
杨:这次赴台考察,台湾的“糖尿病共同照护网”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打算在前期开展的慢病一体化服务基础上,以糖尿病为突破口,构建“糖友保健网”。先在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市中医院和其旗下的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由这三家医院的内分泌糖尿病科牵头,和社区全科医生、社区健康管理师等共同组成团队,对加入“糖友保健网”的糖尿病病人进行全程保健服务。
记者:“糖友保健网”建成后,能为百姓看病就医带来哪些实惠?
杨:现在糖尿病患者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要预约、排队,很困难,其实一般情况下并不都需要找专家看。病人离开医院后,专家找不到患者,患者下次看病可能又换了医生。目前这种诊治模式是零散的、碎片式的、不连续的,不利于慢病的有效防治。我们构建一张网,让更多的病人入网,入了网就会得到全程照顾。比如病人住前埔,他到医院看病,专科医生把患者资料输入电脑,资料与社区中心联网,莲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会与患者保持联系,提醒他定期体检、监测血糖、筛查并发症,还能帮患者联系医院的专家调整治疗方案。社区的健康管理师会指导患者如何合理饮食、运动,怎样保护眼睛等。
我还有一个理想:在厦门建立一所“糖尿病学校”。因为病人和与糖尿病相关的很多人群都需要接受知识培训。假如一位糖尿病患者要手术,血糖控制不好,手术后容易感染,伤口难以愈合;有些孩子患1型糖尿病,运动不当会发生低血糖等意外。我们通过糖尿病学校,对病人、外科医生、护理人员、老师、病人家属等培训,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铸就牢固的关爱病人的糖尿病全程保健网。
蹚新路
为慢病防治探索成熟模式
记者:慢病防治离不开专业队伍,目前我们慢病防治队伍情况如何?
杨:目前,我们慢病防治队伍相对薄弱,各相关单位没有形成合力。医院专注于临床诊疗,公共卫生机构专注于健康教育、疾病监测,科研机构专注于科学研究,防、治、研脱节。我们实施的“慢病一体化服务”强调的就是整合慢病防治队伍,实现一体化,但实施过程由于工作量大、慢病防治队伍人员不足,成效低于预期。这次台湾学习回来,我们考察组达成了共识,要集中优势力量编织一张照顾糖尿病友的网——“糖友保健网”。
依托“糖友保健网”,切实整合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功能,真正实现预防、治疗、科研的一体化,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良好照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全市慢病整体防治水平,也为其它慢病的防治探索出成熟模式。
结硕果
糖尿病科研屡引学界关注
记者:您为糖尿病防治工作耕耘了几十年,厦门老百姓送了您一个绰号叫“抗糖先锋”,您也因此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等称号。这些年,您带领的糖尿病研究所这支团队一直致力于糖尿病的防治研究,能透露一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吗?
杨: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这些年来,一直以糖尿病三级预防为主要方向,以“干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优化治疗方案研究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为主要内容开展研究。
最新研究表明,50.1%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是个惊人的数字。饮食和运动干预是有效办法,但国内还没有大样本的研究数据。我们团队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大样本研究,对僧侣和普通人群进行对照,揭示膳食方式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这项长达6年的研究发现,素食可显著降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5-10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素食可显著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有助于改善代谢紊乱。这项研究还首次发现素食时间并非越长越好,以6至11年获益最高。这项研究已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6篇发表在国外高影响因子的专业期刊上。
在运动干预方面,我们团队正在研究运动模式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我们发现:脂肪肝患者每天1万步的常规运动便可逆转脂肪肝;每天跑步30分钟、每周至少跑5次的中等强度以上运动,对减肥、降低血糖、降低血脂才有效。这项坚持4年的研究将在年底结题,前期的部分结果已在国外权威期刊(SCI)发表了4篇研究论文,其中一篇的影响因子近10分。
经常有“糖友”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就可致失明。如何早期治疗,避免视网膜脱落和失明,至今仍是医学难题。“糖网病”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一旦到了“增殖期”则不可逆转,寻找在“非增殖期”有效干预办法至关重要,但目前还是空白。我们从祖国医学宝库中挖掘。“当归补血方”是一个治疗出血性血虚证的名方,历代用于治疗出血、淤血等疾病。我们对古方进行配伍研究,经反复实验研制出新的“当归补血方”,命名为“惜视饮”,用于治疗“糖网病”非增殖期,对照研究发现有一定临床疗效。我们研究团队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不仅验证了“惜视饮”的疗效,还初步弄清了药理机制。这项研究成果已申报了国家专利3项,该研究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引起学界的关注。
这些研究对于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