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部分存在异常心理 男性幸福感高于女性
制图/王晓峰
集美区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跳槽频繁、心理脆弱等成为80后、90后农民工“新特点”
1984年,中央正式下发文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从而掀起了第一波民工潮。如今,农民工已出现了代际更替,大批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又沿着父辈的脚步,到都市寻找梦想。集美区辖区内有近40万外来人口,绝大部分为企业员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有不小比重。和父辈相比,80后、90后农民工表现出来的跳槽频繁、心理脆弱等“新特点”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
在关怀员工心理健康方面,集美区起步早、起点高,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研,起步实施企业员工心理辅导发展计划(EAP),并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进企业”活动,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积极发动各企业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企业心理咨询室,在企业培训心理辅导骨干,全面关怀员工的心理健康。为了深入了解辖区内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对企业员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去年开始,集美区委宣传部牵头、委托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林赞歌团队,开展对辖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调研工作,并将之纳入集美区“心灵绿洲”计划。
调查
部分被访者
存在异常心理
经过1年多的努力,日前,这项调研结果正式出炉。据介绍,此次调查样本来自集美辖区312家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1257人(调查所指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农村户口的在集务工人员)。参与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25.5岁;男女员工比例基本平衡,男员工比女员工多2.4%;40.3%的员工学历在高中以上;已婚员工占43.6%。
岗位分布方面,参与调查的26.1%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中担任管理岗位(主要指班组长),14.4%从事技术岗位工作,4.9%在企业担任行政干事,但是仍然有47%的员工在工作岗位比较艰苦的一线工作。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集美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存在异常心理,需要引起关注。其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问题;通过各项工种的横向比较,业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特点
“开阔眼界”成打工目的
调查发现,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目的,59%的人认为是为了赚钱以提高家人和自我的生活水平,31.7%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开阔眼界,寻求更好的发展。
部分人认为就业机会不平等
调查发现,73%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融进城市生活,愿意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新生代农民工有84.4%,有37.8%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和城市人拥有平等就业机会,34.6%认为没有感觉,25.4%认为不平等。
缺乏高级技能人才及培训
参与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高级技能只占员工的3.5%,中级技能占31.2%,初级技能水平和无任何技能占63.9%。
其中,在岗位上有接受过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占33.2%;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职业技能培训评价不满意的占28.8%。可见,集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缺乏培训,同时,他们对培训有自己的期待与需求。
急需提高“人际关系”能力
在“当务之急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调查中,有77.2%的员工选择人际关系,61.1%选择专业技能,59.1%选择心态调整,54.7%认为是团队合作。分析认为,当下网络社交的盛行冲淡了年轻一代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建议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塑造,多组织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
分析
一线员工易患强迫症
调查表明集美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76.2%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正常,但有23.8%的员工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0%左右。
在检出的心理问题当中,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排在前四位,成为影响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分析:制造企业的一线岗位很多需要重复性劳动,工人长期从事重复性劳动容易患上“强迫症”。
业务员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在不同职务的新生代农民中,心理健康水平从低到高的顺序是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工人、技术人员、行政人员。从不同职务的知觉压力大小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生产工人、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行政干事。
分析:生产工人工作在车间一线,工作比较辛苦,工作环境也比较差,压力较大。业务人员工作每个月至少要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但工作环境会相对比较好,因此压力知觉在中间层次。行政干事工作相对简单,工作环境较好,因此知觉压力相对比较小。
男性幸福感高于女性
幸福感量表测试反映,集美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员工的幸福感大于女性员工,已婚人士的幸福感高于未婚。
分析:相对而言,男性有更多的情绪发泄渠道:喝酒、聊天、运动等,更善于排解情绪,因而幸福感更高,而女性相对更为敏感。
年轻人普遍有异性交往的需求,已婚员工有家庭为情感支持,更有奋斗目标,内心更为稳定,幸福感高于未婚青年。
【专家提醒】
企业应设心理咨询机制
心理专家林赞歌建议,企业决策层应尽快意识到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划拨专项经费和场所用以建立企业EAP,把维护员工心理健康作为一种责任和福利,纳入企业日常管理教育中,以多样的形式开展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工会应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咨询机制,整合内外资源并切实发挥作用,及时疏导新生代农民工“心结”,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人情味”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