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药品动态 >> 查看内容

宁波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出台 三年后实现五大目标

2013-08-13 09:04:02中国广播网admin查看次数:834

  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80%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城乡居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80.5岁以上……昨日,市政府发布我市首个慢性病防治规划,计划到2016年实现五大目标。

  慢性病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流行广、病程长、费用贵和健康损害大、社会危害重等特点。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监测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市登记在册高血压患者58.2万人、糖尿病患者13.7万人,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35岁以上人群首诊要测血压

  为及时发现血压、血糖、血脂偏高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该规划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实行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规范开展参合农民、参保居民(职工)、退休人员、学生等人群健康体检工作,将慢性病核心指标作为必查项目,其中40岁以上人群开展体检测血糖服务。

  在完善监测网络,发现和管理高风险人群方面,该规划要求,建立健全慢性病和死因监测报告制度,组织开展辖区脑卒中、冠心病急性事件、糖尿病、恶性肿瘤发病及死因登记报告。建立慢性病与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居民营养与健康等专项调查。加强慢性病监测信息和调查资料分析,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

  各级疾控中心建立慢病防控中心

  在慢性病的防治上,该规划提出要加强医防整合,明确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院和社区作为支撑和基础的分级管理网络,强化疾控机构和综合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信息互通。各级疾控中心要建立“慢性病预防控制中心”,协调指导全市的慢病防控工作。

  按照“确诊在医院,随访在社区”的原则,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慢性病患者服务管理机制,增强医疗服务连续性和协调性,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患者自我管理,如在社区建立相关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俱乐部、契约服务等,从而促进慢性病的预防及诊疗效果。

  该规划还提出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引导慢性病防治重心向社区转移,并推动把重点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等项目纳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的工作,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参保患者的慢性病防治费用负担。

  三年后实现五大目标

  《宁波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6年)提出五大目标。

  一是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以县(市)区为单位,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80%以上,40%以上乡镇(街道)创建成为宁波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乡镇(街道)。

  二是防控环境持续改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二手烟暴露率降至60%以下,成人吸烟率降至25%以下。

  三是健康素养不断提高。重点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6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血糖和血脂知晓率分别达到70%、50%、30%。

  四是筛查干预逐步拓展。医疗机构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开展40岁以上人群体检测血糖服务。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60%以上,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30%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

  五是防控效果有效提升。高血压、糖尿病发现率分别达到15%、4%;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5%,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人均期望寿命达80.5岁以上。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4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