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苏州市食安办公布13批次抽检不合格食品名单

2013-07-24 14:01:30苏州日报admin查看次数:700

    大豆油里掺棕榈油、酱油主要指标不合格、黄酒酒精度数不够,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抽检中一一暴露。昨天,市食安办公布近期食品抽检不合格名单,共抽检3972批次,其中13批次不合格,总体合格率为99.7%。

  近日,市食安办联合卫生、农委、食药监、粮食、质监、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以及各区食安办,对粮食、蔬菜、食用油、肉及制品、豆制品、乳制品、糕点、纯净水、熟食卤菜等食品进行重点抽检,共抽检3972批次,不合格13批次。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分析,抽检不合格原因有多种。餐具、纯净水、豆腐、卤菜等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群超标,说明加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节。韭黄中三唑酮超标,说明没有按规定使用杀菌剂。三唑酮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病害可进行有效防治。脱氢乙酸检测超标,说明没有按规定限量使用添加剂,脱氢乙酸是一种低毒高效防腐、防霉剂,可在发酵豆制品、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等食品中运用,但有最大使用量限制。氨基酸态氮、全氮是衡量酱油品质的重要理化指标,一瓶酱油鲜不鲜,有没有香味,往往取决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氨基酸态氮、全氮指标偏低说明酱油营养价值低,调味调鲜作用不好。

  针对检测发现大豆油中棕榈油成分为阳性,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这说明大豆油中掺入了棕榈油。据了解,棕榈油虽然对人体健康没有不利影响,但它并不是苏州居民家庭常用植物油,主要用于制作肥皂、化妆品、炸方便面和做糕点等,用它制作的食品不容易发生酸败。由于棕榈油价格相对大豆油要便宜不少,因而一些商家常常将棕榈油混入大豆油后进行销售,以谋取丰厚的利润。

  相关执法部门已对不合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进行处理。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7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