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串起全台爱心
照顾弱者尊严,默默发放“待用餐”
不少餐饮店提供“待用餐”,但前去索取的人不是很多。
本报讯 据台媒报道,台湾活在贫穷线下的人数,一年一年攀升,催生了不少“食物银行”。这些“食物银行”将热心民众捐的食物送给需要的人, 默默串起全台“爱心链”。
根据台“内政部”统计,2012年台湾低收入户占总户数比例增加到1.78%,逾35.7万人活在贫穷线下。贫穷带来饥饿,各式“待用食物”应运而生。但脸皮薄的人很少敢主动向店家索取待用餐。反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食物银行,低调地送上食物,照顾受助者的肚皮,并努力保全他们的尊严。
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一名91岁的阿公都会到中部一家“食物银行”领取“食物包”。年迈的他,弓着身子不停地说“歹势、歹势”。他儿子罹癌,儿媳妇跑了,全家依靠他微薄的退休金过活。两年前,他经人介绍,走进“食物银行”,每个月领取的食物包,已成了全家人度日的最重要依靠。
相较于全台的弱势人口,目前“食物银行”能提供的协助覆盖率仍偏低。长期投入食物银行的台中红十字会总干事陈?d甫推估,红会在台中能服务的人数,可能还不及台中总人数的1%,食物银行在台湾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食物银行”概念源自海外,有别于直接捐助金钱,热心民众以待用食物的方式,透过食物银行交到需要者的手里。例如新竹物流就以自身最专长的“货运”,与其他公司合作设立“爱心物资转运站”,透过中华联合劝募协会建构物流平台,运南运北送给需要的人。
安得烈食物银行每个月照顾1600多名小学儿童,不但让儿童吃饱,还会仔细计算卡路里,推估儿童成长所需营养成分和热量,避免营养不良影响发育。台湾全民食物银行针对接近贫穷线边缘户,给予补充性的生活所需,不到3年已经帮助2500个家庭及1700多名高风险家庭的小孩,去年成为第24个全球食物银行会员。
为了扩大食物银行的社会扶助效果,民进党“立委”林佳龙与国民党“立委”杨玉欣已提出“食物银行专法”,期望透过免税免责的奖励,推动食物银行。台“内政部”也将推动社会救助法修法,由“食物银行”扩大至“实物银行”,由“政府”建立平台,交流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