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儿科:见微知著,为家庭守护未来

2012-09-29 12:04:50厦门晚报admin查看次数:1039

▲儿科医生研讨新生儿诊治方案。

   医院外,病人源源不断;医院里,医生救死扶伤。每一天,这样的故事都在医院里上演着。近日,记者走访市第三医院的儿科、妇产科、ICU,关注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他们常年奋战在守护生命和健康的第一线,尽管辛苦劳累,尽管夜以继日,没有太多的呵护,他们却像西北高原上芨芨草,为市民健康及其家庭安乐,无私地奉献着自己。

   所有的辛劳与付出,基于这样一个信念:一切为了病人的安危。

   当孩子呱呱坠地,就寄托了一家人的希望和未来。医院儿科里,凝聚了无数家庭的关注。同时,医护工作者也背负了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三院儿科锤炼了一支特别有战斗力的技术团队,爱岗敬业、服务贴心、关爱入微,在守护家庭幸福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医院在哪里,我家就在哪里”

   “一切为了孩子”已成为社会共识。古有“孟母三迁”,只为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而今,儿科医生“就近安家”,只希望能为患者安危,争取一分一秒。

   不久前,市第三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抢救室接诊一对刚出生的早产双胞胎,小女婴瓜瓜(化名)体重仅900克,因为缺氧,孩子四肢无力,呼吸微弱,情形十分危急。接诊的值班医护人员很快投入紧急抢救,尽管不忍心给刚回家的主任打电话,但还是不得不打。

   从在家接到紧急电话,到抵达新生儿重症抢救室,儿科主任医师陈梅前后用了不到10分钟,抢救工作迅速展开。陈梅的家和医院只隔一条公路,这并不是巧合。

   “医院在哪里,我家就在哪里。”陈梅讲述,为了方便抢救病人,她专门在医院对面买房子。和她一样,三院不少医护人员,要么住医院,要么就近买房安家。

   陈梅说,在儿科,不管是科室主任还是普通护士,即便三更半夜,也随叫随到。因为三更半夜频频外出抢救病人,陈梅还一度成为小区保安的“重点关注”对象。“保安看我的眼神不对,估计他很奇怪,我怎么会经常三更半夜才回家,或者三更半夜急匆匆出门。”陈梅笑着说,保安的误解并不奇怪,这是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常态。只要患者有需要,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30年如一日,关爱无数孩子

   在儿科工作了整整30个年头,清苦的工作岗位,陈梅把爱给了无数的孩子,而谈起自己的孩子,她忍不住哽咽。“孩子需要我,而那些遭病痛折磨的小孩更需要我。他们能否安好,关系到许多家庭的幸福。”

   多年前厦门遭遇一次破坏力很大的台风,那次,陈梅出诊救护长达24小时,只能留9岁的孩子一人在家。当陈梅带着一身疲倦回家时,眼前的一幕让她心酸不已:家里的窗户被台风吹掉了,水灌进了房子,到处一片狼藉。年幼的孩子躲在房间角落里,睡着了。“我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虽然孩子理解妈妈的工作,可是我的心,始终怀着歉疚。”她说,遇到自家孩子生病,她也只能匆忙买药给孩子吃,就希望孩子赶快好,因为没有时间请假来专门照顾孩子。

   尽管如此,陈梅30年如一日,对儿科始终热爱。说起其中缘由,她只是淡淡地回答:“医院需要儿科,孩子需要健康成长,因为需要,所以热爱。”

   作为儿科主任,陈梅是科室的主心骨。她用天使般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发挥着榜样力量,带领着儿科,让一个个孩子转危为安。

   没时间谈恋爱,哄孩子却是“必修课”

   作为厦门手足口病救治点,三院儿科承担着重大的抢救任务。不必说抢救高危新生儿的战战兢兢,不必说抢救手足口病患儿的昼夜不歇,单是高强度的护理,就足以让人心生敬佩。

   新生儿室护士长陈玉仁说, 有的高危新生儿在保温箱里一躺就是一个月,意味着护理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精心的护理,只为孩子能早点出现第一声啼哭。“终于哭出来了啊,这个宝贝真争气!”新生儿室的12名年轻护士齐声鼓励,科室外的家长愁眉舒展。护士们说,一声啼哭把大家都乐坏了,孩子生存能力显然大为增强,之前再辛苦的护理工作,都值了!

   遇到手足口病患者,全方位的护理,工作量巨大,考验着护士们的责任心和耐心。平均每半小时就要给患儿测一次血压,对所有生命体征检查一遍。为了避免孩子体温过高损伤大脑,护士们不厌其烦地用温水擦拭帮孩子降温。有的孩子排尿困难,护士帮着按摩,让孩子感受到妈妈般的温暖。面对这一切,护士们都不叫苦,不叫累。

   在儿科,年轻医护工作者本该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却没有时间和条件。有的虽然谈了多年对象,却因为工作太忙告吹。在医院,医生和护士谈恋爱的成功率反而较高,“这其实是一种尴尬和无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找同行,双方更能相互理解。”儿科主任医师陈梅这样认为。

   儿科工作需要护士们担负起妈妈的角色,学会哄孩子是“必修课”。“我们很多年轻小护士都还没结婚,但她们要像妈妈一样,跟孩子沟通。”陈梅说,比如手足口病的孩子住在隔离病房,护士们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感情,以消除其内心的恐惧和对环境的不适应。

   隔离治疗室外,家长们焦急的神情牵动着医护工作者的心。“我们不仅要救活孩子,还要千方百计减轻伤残率,尽量不让孩子留下任何后遗症。看到恢复如初的孩子,再辛苦,我们也很开心。”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22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