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24小时住院医师” 一干就是五年

2012-08-21 15:38:16厦门晚报admin查看次数:769

   5年前,吴友仁在入院新人的面试中,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院长兼肺科主任问他,“如果到了肺科,前两年可是要严格遵守‘24小时住院医师制度’,你愿不愿意?”他同意了。

   两年期限到,他申请延长

   据了解,“两年24小时住院医师制”在第一医院,只有肺科有这种要求,这种要求成为小吴职业生涯铭记的准则,两年时间到了,他甚至申请延长,到现在坚持了快5年了,小吴觉得收获颇多。

   其实,小吴还在实习时就自己实行了“24小时‘实习医生’工作制”。别的实习医生到点就下班,他下班后,吃完晚饭就回科室,继续翻阅白天的病历,看看书。因此,对于裴主任所提出来的“24小时住院医师工作制”,他没有过顾虑。

   吴友仁认为,临床医生,顾名思义,就是要多到病人床边去,多去观察病人病情变化,自己总结各种病的规律,治疗的效果。刚毕业的住院医生,只有书本的知识,缺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刚开始的几年,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正因为刚毕业,比有家庭的人更有时间,更要把这些宝贵时间好好利用。

   替外地患者考虑
   尽早做完相关检查

   肺科地处厦门杏林,周边城市的病人很多,作为一名医生,吴友仁也深感病人的不易,为患者减轻痛苦、尽可能地给病人方便。要是遇到远道而来的外地患者,赶到医院时,常常已是下班时间,吴友仁一定会先看完病人、将病人安顿好后再去吃饭、休息,甚至为病人精打细算,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早帮助病人做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科室的护士谈到小吴时,都说“小吴是个非常有责任心,严以律己的好医生”,他对待患者不分家境贫富和地位高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真正体现了医者仁心。

   悉心照顾
   患者临终捐献遗体

   对待患者,吴友仁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患者查房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两年前,他接诊了一名右肺腺癌合并全身多发骨转移的45岁的男性患者,就诊时,他已是癌症终末期了。他的家庭情况非常特殊。家人得知他得癌症后,妻子提出离婚,女儿远在浙江,也从不来看望他。在厦门的姐姐和姐夫也很少来看他。病痛和精神的折磨让他一度出现自杀倾向,小吴知道他的特殊情况后,随叫随到,只要听到患者出现病痛、不适的情况,及时给他止痛、止咳、平喘等相关处理,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病痛。并经常利用空余的时间,和患者聊聊天,缓解其抑郁的情绪,告诉他人生其实有其他美好的方面。

   正是吴友仁的亲切笑脸、鼓励的眼神、温暖的问候语,感动了这名患者,让他有了回报社会的念头。临终前,他叫来姐姐和姐夫,留下遗嘱:死后将视网膜捐献给需要的眼病患者,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

   文/图 记者 刘蓉 通讯员 王秀真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697s